不仅如此,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各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我们提到刘禅的皇帝生涯,往往会说他不过是命好碰上诸葛亮,但其实诸葛亮只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就凭一个昏庸白痴的阿斗能执政这么久?所以,千百年来,世人都误解了刘禅,不了解刘禅的过人智商。
其次,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乎,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就一个原则:按丞相说的办。
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作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从刘禅的角度出发,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怕大权旁落寝食难安不择手段的皇帝们,我们大抵可以明白,作为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点有多么不容易。
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明白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但不好直接反对,只能委婉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 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
刘禅懂得“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诸葛亮主张北伐,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再次,诸葛亮死后,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大,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
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绝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以至于明知北伐是错也无法阻止的尴尬局面。这一系列举措以及背后体现的治国理念,能是 一位智商低下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刘禅被俘后“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把他说歪了。因为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巨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最后,刘禅选择了投降,这样一来,自己背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财产。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