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是为了宣扬国威还是另有隐情

|2017-03-11 09:54:11

  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对当今世界的交流产生的影响至今依旧存在,然而,那些航海的过程却显得扑朔迷离:郑和是谁,他如何就成为了创造人类海上奇迹的英雄?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郑和本来姓马,云南省昆阳人,幼年时期入宫后改姓郑。明成祖选中他负责远航是因为他既有能力,又是穆斯林。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船舶长44丈,宽18丈的就有60多艘,所载人员有2.7万多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从144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率船队七次出海,进行大规摸的远洋航行,途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总共到过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南到达了爪哇,西北到了波斯湾和红海、最西到达非洲东海岸,是历史上人类征服海洋的空前壮举。由于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资料被烧毁,致使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知之不详,对其下西洋的目的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猜测一:寻找建文帝?当年,燕王朱棣高擎“靖难”旗帜攻入京都应天(即南京)金川门时,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为了能顺利地化装潜逃,火焚皇后马氏与太子朱文奎以制造假象。

 

  建文帝这一瞒天过海的高招为自己一时躲避追杀赢得了有利时机,但随后朱棣很快便从尸体手上的一枚戒指辨明了死者的身份。不过,精明的朱棣不但没有马上揭穿事实真相,反而借题发挥,特意发布诏告,向全国宣布建文帝已“阖宫自焚” 。此举目的就是能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

 

  建文帝是死于自焚?还是逃亡在外?这一历史悬案,在众多人的杜撰下,后来演变出建文帝流亡西南等不少版本,致使几百年来史学界始终争论不休。随着1991年,南京建邺路拓宽工地发现规模宏大的地下水道;1998年,又发现建文帝出逃的涵洞,目前基本上可以盖棺定论:时年,建文帝并没有死。于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便显而易见地与寻找建文帝联系在了一起。

 

  虎口脱险的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有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于是,郑和下西洋是带着皇帝使命的--寻找建文帝行踪。而这一说法很快被学界推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范金民教授认为,把明成祖下决心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寻找建文帝这一说法过于牵强。

来源: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