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克利福德·纳斯称:“面对面地提出分手总是很难的,但缺乏社交技巧令分手更难。”分手难就难在,既要明确地结束,又不能伤害双方的自尊。毕竟,彼此曾经满足过对方最深层的需要。但是,很多人在分手的处理上完全是个白痴,导致甩对方的恶劣行径比比皆是。
结果,远程发送电子信息来提出分手的方式备受欢迎,但这欠被甩者的一个了结。美国调查了一批13岁到17岁的年轻人,其中24%的人认为分手的时候仅发送文字信息是完全可以接受的,26%的人承认自己正是这么干的。无怪乎,对分手过分敏感的情况逐渐增多,跟踪对方的行为也越来越多——美国每年有300万人声称受到跟踪的困扰。这说明,太多人不懂得如何给恋爱关系一个“善终”。
生理上,分手如同戒烟戒毒
美国罗格斯大学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发现,在分手初期,每个被甩者的反应正如戒毒者、戒烟者的戒断症状:在最初的数天到数周,只要一想起甩自己的恋人,人们大脑的几个关键部位就会兴奋起来:与爱恋有关的中脑腹侧背盖区,与渴望和成瘾有关的伏核、眶额叶和前额叶皮质,与痛楚和忧伤有关的岛叶皮质和前扣带。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娜奥米·艾森伯格也有类似发现:在社交中遭到别人拒绝,会激活大脑前扣带,产生痛楚等不良反应。分手激起痛苦的意义,是让人们知道,社会联系对人类生存很重要,警告人们不要轻易切断。
痛楚驱使一些被甩的恋人跟踪对方——他们为了消除痛楚,什么都能干得出来。费舍尔相信,这是因为分手激活了大脑的成瘾中心,使他们难以放弃恋人,于是产生了跟踪行为。
心理上,分手导致精神幻灭
幼年的依恋习惯影响着人们的分手行为。如果一个人从小得到周到的照顾,在有需要的时候父母就会来到身边,就能形成对别人的信任,即安全的依恋模式。这些人在自己的感情发生变化时,会考虑对方的感受,注意不伤害对方。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萨维称,这些人如果是被甩的一方,会承认失恋的伤痛。这是合情合理的,分手后难免要经历一段幻灭的过程,但他们很快就能康复。
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就逐渐形成焦虑不安的依恋模式。他们往往舍不得已经失败的恋爱关系,不愿承受痛楚。萨维称,他们较少主动提分手,往往拖下去,自己变得越来越愤怒。
如果他们是被甩的一方,则很难放手,很容易出现跟踪对方的行为。他们还常常用心理防御来对付痛苦,拒绝承认关系已经结束,总是在懊悔失去的爱,导致自己总是不能康复。
分手后,一个人是走出阴影,还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还取决于他对自己的看法。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关于在线约会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在遭到拒绝后会想不开,往往责怪自己,抱怨对方。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急剧升高。
他们分手后一到晚上就闷在家里,即使与新的恋人交往,也难以再打开自己的心扉。相比之下,高自尊的人也不能幸免失恋的痛苦,但他们往往不会把分手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这些人能够看到分手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