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女儿的需要,能够让你们对彼此敞开心扉,感到放松。
在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他和最初抚养他的这个人建立的情感纽带,将会成为他一生情绪发展、沟通模式、人格发展的基础。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关系,可以像我们和母亲的关系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出我们的人格和沟通模式。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母亲,是角色上的“母亲”,泛指直接抚养我们的那个人。有些家庭的孩子先天缺失了母亲,那么这个角色由直接抚养他的人承担。
当一个人成年后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时候,她/他或许会产生一些难以解释的焦虑、压抑、愤怒、或是羞耻感,如果能够深入挖掘,都能挖掘出这些情绪和他们与母亲的相处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John Bowlby的依恋关系理论也认为,一个人孩童时期与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可以预测出他成人后的关系模式。而这种模式,是母亲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形成的。
在婴儿时期,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三种依恋模式:
安全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当母亲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很快乐,也有勇气去探索周围未知的空间。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在旁边不会有什么危险。即便遇到危险,他们也能回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抚。妈妈离开不在的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会很痛苦,一直等待着妈妈回来。但只要妈妈回来了并安抚了他们,他们会很快恢复正常,又开始愉快的玩耍,而不是一直粘着妈妈。
回避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妈妈在不在身边他们都无所谓,他们也不会亲近妈妈。他们探索未知空间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妈妈亲近。
焦虑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看起来正常。可一旦妈妈离开,他们就会非常痛苦。当妈妈再回到身边时,他们就会对妈妈发脾气。只要妈妈表现出要离开的意图,他们就会大吵大闹,或者缠住妈妈不放。他们对玩耍失去了兴趣,所有的焦点都在妈妈身上。
依恋模式若持续发酵,就会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一个安全型依恋关系人,别人和他的相处会很舒适,尤其是伴侣,因为他们很少会对一段关系表现出焦虑,也不会对伴侣太过依赖;
一个回避型依恋关系的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即使建立了,对方也会觉得他冷漠,不会关心别人,爱对他来说是一件负担很重的事情;
一个焦虑型的依恋关系的人则最为纠结。这个人非常渴望别人的关注与关爱,一旦得不到,就会变得歇斯底里;但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很害怕建立一段关系,害怕这段关系失败或者害怕失去自己的独立空间。他们没有办法和伴侣保持一种适合的距离,所以给伴侣的感觉是忽冷忽热。
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目前尚存在一些未能确认的方面,但可以肯定,这种关系对一个人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怎样才能创造出安全型的依恋模式?
最重要的是,回应孩子的需求,无论生理需求还是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而不是置之不理;如果孩子想独处,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独自探索身边的世界。当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如果父母总是漠视孩子的需求,孩子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关注,他们将会轻视爱,并且认为只能靠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回避型的依恋关系。
如果父母是那种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或者安排,有时回应孩子需求,有时又无视孩子需求,在孩子想要独处的时候强行剥夺孩子独处的空间,这样的孩子就会形成焦虑型的依恋关系。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另一个人相处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被关注,或者是否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拥有独处的空间。
没有一个父母是完美的,你不可能总是回应孩子的每一次哭声,每一次需求。所幸,依恋关系模式也不是通过一两次互动形成的,它是孩子和母亲在长期互动中而形成的模式。
也许你曾经没有做对,但永远也不晚。关系,是在我们一生中都可以塑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