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澡豆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古代女子的颜值全靠它撑起

|2017-05-01 17:18:44

  古人无论是洗浴还是护肤可以用的洗化用品并不多,无非就是天然皂角或者澡豆这种东西,但是你可千万不要小瞧了澡豆,这种东西可以说是洗浴护肤的神器。这玩意不仅效果绝佳,而且健康纯天然,不过,在古代也是一种奢侈品,除了达官显贵,平民百姓是少有人能用得起的。

 

  早在西晋时代,人们嘲笑一个人土气,缺乏良好教养,不懂得上流社会的卫生习惯,往往就会说此人“不识澡豆”。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发明出来的高档卫生清洁用品。在此之前,人们盥洗的时候,去除油垢的手段基本上只有米汤、面汤以及天然的皂角。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香料大发现”时代,各种西方的、南方的香料到达中原,让贵族生活面貌一新,澡豆的最大特点,正是将豆面与珍贵香料混合到一起,散发优雅的香气。在初唐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澡豆配方已经讲究到了异常奢侈的地步。

 

  比如其中的一款是以白豆屑作为主料,加入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麝香、丁香五种香料以令其芬芳,同时还配有白僵蚕、白术等多种被认为可以让皮肤白皙细腻的中草药,此外还有滋养润泽皮肤的鸡蛋清、猪胰。制作方法颇为细致,大致上,是先将猪胰与白面、鸡蛋清调在一起,晒干之后再与其它配料相合,一齐捣成细末,再与白豆屑混拌。

 

  盥洗时,用这种混合的香末擦在脸、手上,不仅去垢,而且有美容效果,“十日内面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当今,有很多老辈人还常常把肥皂叫做“香胰子”,正是因了这一缘故。而到了宋代,澡豆的使用已经变得非常普及。这个时代的新鲜现象是“香皂”的出现。

 

  传统香皂的重要原料是皂角,也就是皂角树所结的果荚,天然地具有去油的性能。早在《千金方》中就已经提到,用皂角熬汤来清洗身体,或者把皂角作为原料之一加入到澡豆之中。宋人的发展,是将皂角与香料、各种有美容效果的中草药配在一起,捣成碎末,再凝聚成团,做成团块形式的成品,在市场上出售。
 


 

  另外,当时浙江一带还有一种叫做“肥皂”的树木,其荚果比皂荚更多油,因此得名“肥皂”,又叫“肥珠子”,南宋时代也用肥珠子制造香皂,成品就叫做“肥皂团”。应该说,中国历史上长期流行的“皂”、“肥皂”的称呼,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并且是源于“皂角”、“肥皂(荚)”这两种主要原料。

 

  宋人杨士瀛《仁斋直指》中记录了具体的“肥皂方”:“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猪牙皂角、白蒺藜、白敛、草乌、山楂、甘松、白丁香、大黄、藁本、鹤白、杏仁、豆粉各一两,猪脂(去膜)三两,轻粉、蜜陀僧、樟脑各半两,孩儿茶三钱,肥皂(去里外皮筋并子,只要浄肉一茶盏)。

 

  先将浄肥皂肉捣烂,用鸡清和,晒去气息。将各药为末,同肥皂、猪脂、鸡清和为丸。”可以看到,这一肥皂方是对澡豆的继承和发扬,《千金方》中所记“澡豆方”中所用的配料在此也大多见到,同时还增加了有益于美容的新成分。《齐民要术》“杂说”一节中有提及。

 

  书中说旧丝帛如果以灰汁来洗,会变得色黄而质脆,最优方案是“捣小豆为末”来作为洗涤粉,能够让旧绢“洁白而柔韧”,其效果“胜皂荚远矣”。显然,正是豆末比皂荚还要更加功力显著的去污功能,催发了“澡豆”类制品的长久兴盛。正因为澡豆是以豆粉为主,还掺着些同样磨成细粉状态的草药、香料,闻上去香喷喷的,才会让王敦误以为是“干饭”。

 

  相传王敦王大驸马在方便完之后,丫鬟们端来洗手水和澡豆让其洗手,岂料王敦王大驸马看到一只昂贵的进口玻璃碗捧到面前,里面是掺杂着各种细料的豆面,还散着香气,就想当然地以为是一道好吃的美食。竟然将澡豆和着洗手水一起喝了下去,还说这是干饭。
 


 

  与澡豆有关的另一位名人是王安石。由于常年不注重 “面子工程”,王安石脸上积了厚厚一层灰垢,黑得跟包拯有一拼。一次,王安石的铁杆粉丝吕惠卿跟他说:“老王,脸黑不是病黑起来要人命,你去美容吧,用澡豆可以洗白白。”王安石还挺嘴硬:“爹妈给的肤色,天生就是这样黑不溜秋的。”

 

  吕惠卿说:“洗洗吧,澡豆能把你这黑炭头漂成小白脸。”王安石倔得不行说:“老天爷给了我一张大黑脸,用什么洗面奶洗都没用,还费那劲干啥?”坚决不洗,将黑脸进行到底。经常不洗澡,使得王安石身上难免生了些副产品。一次政府高层开会,最高领导宋神宗正在作重要发言,一抬头竟发现有只虱子从王安石的领口钻出来。

 

  虱子一路爬上他的胡须闲庭信步,宋神宗知道这货平常不爱干净,可没想到他脏到这种程度,忍不住笑出声来。到了以后,随着西方工业化的涌入,澡豆才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工业化的生产在满足我们便捷和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失去了古代用品的那种天然和质朴。如形容古代美女容貌的那种‘面白如雪、肤如凝脂’也只要在书中才能见到了。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