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孩子的童年玩什么 这些游戏现代人都没见过

|2017-05-18 10:13:25

  我们有时候会好奇,古代的孩子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他们都是怎么玩耍的呢?其实,古人能够玩闹的东西有很多,只是有些我们已经很少见过。当然,也有一些流传至今,仍在供人娱乐。
 


 

  抽陀螺

 

  又称“抽贱骨头”。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放抽陀螺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谁转得最久就为赢家。“陀螺”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明朝,刘侗、于弈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的记载。

 

  至于陀螺究竟是不是由“千千”演变而来,那就不可考了。但明朝时陀螺已成为儿童的玩具。根据记载,当时陀螺是木制的,实心而无柄,用绳子绕好了,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绳子鞭它,给它加速,便可转个不停。这种玩法传了两三百年。

 

  踢毽子

 

  又称“打鸡”。据说源于汉代,唐代《高僧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

 

  跋陀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并且还是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将他收为弟子,看来那时踢毽子也是一条进入少林寺的途径呀。

 

  宋朝《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明代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杨柳儿青放空锺,杨柳儿死踢毽子。”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

 

  因此,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

 

  此外,还有抖空竹、荡秋千、斗蟋蟀、蹴鞠、放风筝、过家家、拔河、跳绳、弹弓、走马灯、猜灯谜骑竹马、围棋、斗百草、丢手绢等游戏。

 

  其中有些游戏,至今还在流传。

 

  春秋时期的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是陈列俎豆和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长大后,因礼乐而终成了“圣人”。《史记·孔子世家》

 

  三国时期的贾逵(kuí),“自为儿童,戏弄常设部伍”,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是假装带兵打仗,长大后,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成为了曹魏政权中具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物。《三国志》
 


 

  十六国时期的吕光,“年十岁,与诸童儿游戏邑里,为战阵之法”,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是排兵布阵,长大后,先是因军功而被升为鹰扬将军,后来他又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凉国。《晋书·吕光载记》

 

  南北朝时期的阮孝绪,“幼至孝,性沉静,虽与童儿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是穿水池、筑山峰这种山水之乐,长大后,他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居士”。《梁书?列传第四十五》

 

  北周隋初的宇文忻(xīn),“为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为部伍,进止行列,无不用命,有识者见而异之”,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是指挥小伙伴组成的“军队”,长大后,成了威名一方的将军。《隋书·宇文忻传》

 

  隋朝的薛世雄,“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画地为城郭,令诸儿为攻守之势,有不从令者,世雄辄挞之,诸儿畏惮,莫不齐整”,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是,在地上画一座城池,指挥大家攻打和防守,长大后,他跟着周武帝平定齐国,立下战功,被封为都督,隋文帝时期,他又多次建立战功,官至仪同三司、右亲卫军骑将。《隋书·列传第三十》

 

  古代儿童玩的游戏很多,除了以上所述,还有捉迷藏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说一群小孩玩捉迷藏的时候,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大缸里。《元史·列传第七十三》还记载著名诗人张翥(zhù)小时候“好蹴鞠,喜音乐”,喜欢踢足球,玩摇滚的故事。

来源:今日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