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远门怎么认路 你知道古代的路是什么样子的吗

|2017-05-29 11:16:23

  很多人好奇,古代人没有导航,人也少,不方便问路,这样的情况,古代人如果要出远门,如何防止自己走错路,顺利到达目的地呢?
 


 

  解答:

 

  古代自从国家统一后,为了情报传递、运输、军队调动等原因的需要,国就逐渐修筑了通向各州、府县的道路,当时被称作“官道”,也就类似于现在的国道,并且相隔一定距离,一般是战马一次急奔的距离,大约是现在80里路程就有一处接待站。

 

  接待站内有客房、饲养的战马、食堂等,一旦有军情,就如八百里加急情报,送情报的人员可以在此换马、吃饭喝水后继续前行传递紧急情报,平时有官员经过可以在此处时可以休息就歺等,官道上设有官道的字样标志,所以古代的上京赶考人员就是按官道行走就可以顺利到达京城。

 

  古人远行的那些事儿

 

  在古代,出门长途旅行的人是极少的。普通百姓都一辈子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那古代的“驴友”到底是些什么样的高人呢?

 

  李白漫游,结交伯乐贺知章,被推荐给了唐玄宗;

 

  玄奘西游,为天下苍生求取佛经;

 

  苏轼贬官游,一路向南至海南;

 

  历代皇帝巡游,于天下收获颇丰。

 

  古代的客栈没有专门的厕所,所以夜壶马桶是旅行必备。他们随身的行李,不仅有生活用品、床上用品、还有蜡烛、茶叶、棋子、折叠棋盘和中药等。“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这些中药,按照《千金要方》、《医说》等众多医术的说法,都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大多有芳香开窍、除秽杀虫的作用。

 

  古人旅行很少独行,一般都会携带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个照应。仆人队伍更为壮观的也大有人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雇了三艘游船,竟有两艘都用来盛载行李和仆从。

 

  说到旅行中的住,解决方案真是五花八门。官家住驿站,商旅住客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民宿和寺庙、道观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时常在所难免。正因为住宿条件良莠不齐,所以被褥、枕头、蜡烛、洗漱用具通常都会被收纳在行李中。民宿是最常见的选择,民间有大致的收费标准。也可以宿在寺院道观,不过并非免费,有的寺庙会用香火钱的方式收取费用,有的则会直接表明佣给。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为节省费用,干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来源:今日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