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古文篆书”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
第四类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竹简书法俊朗,疏密得宜,对研究中国书法史有很重要价值。
古代竹简也是可以用现代工艺来进行体现的。
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竹简最著名的考古有:
1. 279年,晋朝汲郡人从战国时魏襄王的陵墓中,一次发掘到写有文字的竹简数十车。
2.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3. 1957年,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竹简800多片,简上文字依然清晰。
4.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五千枚。
5.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三国时用竹简是很符合史实的,因为曾经大量出土过两晋南北朝时代竹简,所以中原地区用竹简至少到南北朝。
也出土过唐代吐蕃文和宋之西夏文木牍,从这个意义上讲,简牍应该至少存在到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