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顶尖医学研究中心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在Nature网站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则指出,人类不太可能比世界上目前已知最长寿的人活得更长了,并且这一点即使未来科学和医疗继续发展或许也无能为力。那么人到底能活多久呢?
从上世纪开始,随着饮食、环境、医疗以及各领域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但是,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代表最高预期寿命变化趋势的曲线虽然目前仍在不断向上延伸,但它最终会碰到一个“天花板”,并且人类差不多已经达到那个上限。
文章通讯作者Jan Vijg表示:“人口统计学家和生物学家对最长寿命将不再持续增长持有异议,认为没有理由去相信这样的说法。但是我们的数据强有力地说明,人类最长寿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到达了上限。”
Jan Vijg和同事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人类死亡率数据库,该库编制了40多个国家的死亡率和人口数据。结果发现,自从1900年起,这些国家普遍都呈现出老年人口(70岁以上)死亡率降低的趋势:如果将老年人口按他们特定出生年份来分组,那么出生年份越晚的人,他们存活到老年的人数越多,也证明其平均期望寿命在不断提高。
但如果着眼于自1900年以来100岁及以上人群的增长量,在不考虑出生年份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发现增长量在10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迅速衰减。Jan Vijg解释说:“这一发现指出晚年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在变缓,而人类的寿命可能达到了上限。”
而随后在对国际寿命数据库中“最大报告死亡年龄”的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了他们的结论。1968年至2006年间在美国、法国、日本和英国四国得到确认的、活到110岁或者更年长的人群中,其死亡年龄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早期快速提高,但在1995年左右开始趋于稳定,这进一步佐证了人类寿命存在上限。
研究者注意到,这一稳定值的出现接近1997年,这也正是122岁法国人Jeanne Calment去世的时间,她是人类历史上有记录的活得最久的人。
因此,他们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最大值就是115岁,而125岁是人类寿命的绝对上限,绝对不可能再高了。也就意味着,在任何人有生之年看见世上有人活到125岁的概率小于万分之一。
5篇质疑文:人类寿命的“天花板”不会止步于此
和扬·维吉小组的笃定不同,5个发表质疑文的研究团队认为,扬·维吉小组提出人类寿命存在“天花板”的说法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退一步讲,5个进行反驳的研究团队认为,人类自然寿命极限不会止步于115岁。
作为其中一篇质疑文的通讯作者,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Siegfried Hekimi认为,根据扬·维吉小组所使用的数据,多种不同的寿命极限趋势模型能推演出来,并不单一指向1990年中期后人类最高寿命开始“原地踏步”这一结论。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Siegfried Hekimi在质疑文中指出,根据扬·维吉小组所使用的数据,多种不同的寿命极限趋势模型(图a,b,c)能推演出来。
相反,Hekimi提出,在一种统计得出的假设里,人类寿命会持续稳步走高,到2300年最高寿命者也许能活到150岁。
在对数据的处理上,Hekimi认为,扬·维吉小组犯了循环论证的大忌。在他看来,扬·维吉小组的分析是基于视觉的审查,是因为看到1995年之后有平稳趋势,才将1968年至2006年的时间段以1995年为分割线,划分为两段。
“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一种符合数据走向的模式了,于是就提出一套解释这一模式的理论。后来他们发现数据和这套理论的确相匹配,那是当然了,因为理论从数据中推演而得,又用同一数据验证理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博士生Nick Brown是另一篇质疑文的作者之一,他持有和Hekimi类似的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统计中,对一串数字序列进行分割,有时会出现误判总体趋势的问题。在总体上升的趋势中,分割的做法可能会过度凸显一些原本暂时的“稳定期”甚至“下降期”。
面对“循环论证”的质疑,扬·维吉小组的回应是,他们并不是通过同一个数据库来提出假设又验证,实际上是分析了两个独立的数据库。
“不得不说的是,在统计学里众所周知的是你可以看数据。”扬·维吉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统计学家不愿意看数据,因为觉得这不客观。但这种想法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改变了,人们意识到,你就应该看数据,进行推导,然后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