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相信大家吃过,而且肯定经常吃,毕竟豆腐这个食材太常见了。但是你们知道吃起来鲜滑爽口的麻婆豆腐为什么叫麻婆豆腐吗?
相传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住在四川成都的陈某由于事故突然去世,一家人陷入了生活困境。两个邻居一家是卖肉的,一家是卖豆腐的,由于可怜这一家人,就把每天卖不出去的蹄筋肉和压坏的豆腐周济给他们。
陈某的妻子温巧巧,据说特别喜欢做饭。为了孩子,她绞尽脑汁想做得好吃些。由于蹄筋肉很硬,所以先把肉剁碎。
当时不可能有绞肉机,她就用坚硬的木头做成圆树墩状的菜板,把蹄筋肉放在上面,用大菜刀耐心地剁。十分钟后,就能剁成细小的碎肉。豆腐形状乱七八糟的也不好看,她切成了小四方块,这样就看不出原来的形状了。
然后加入自家制的酱,把弄好的碎肉和豆腐煮上几个小时,因为蹄筋肉即使剁碎了仍然很硬。经过咕嘟咕嘟地慢炖,蹄筋肉会变软。而且还能炖出黏稠的美味胶脂。
中国的豆腐也有韧劲,很适合炖,而且吸入了肉汁,味道更好。最后出锅时,撒上充足的胡椒,蹄筋肉独特的动物胶腥味因此而消失了。吃一小口,满嘴充满了肉滑润的。稍隔片刻,浓重的接踵而来,还有酱独特的发酵味,微微残留的羊肉腥味反而感觉很好。
而且,胡椒清新的香味,像清风一样从舌头上吹过。这是以前从未吃过,而且只要吃过一次就绝不会忘记的味道。
温巧巧靠这个菜开了家餐馆。由于这菜又便宜又特别好吃,所以生意非常兴隆。因为她的脸上有麻子,所以她擅长的这道菜后人就称为“麻婆豆腐”。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
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