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神中顾影的文王鼓的来历是什么 原来是辽西太平鼓的原形

|2017-08-03 10:35:34

  《河神》郭得友向大家介绍了小神婆顾影必备的谋生家伙——文王鼓和赶仙鞭。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文王鼓。

 

  文王鼓来自于萨满鼓。最早传说中萨满就是乘坐萨满鼓来到这个地球。萨满是贝加尔语,巫的意思。
 


  最初的萨满鼓是双面,后来在与喇嘛的战斗中,喇嘛的法器击中双面鼓,一分为二,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响,震慑住喇嘛。从那开始,萨满鼓开始用单面。

 

  神鼓因族群不同而不同。相同点为圆形,单面,背面有大铜环,四根兽皮带十字形固定在中间。用时手可执。鼓高五点五厘米,直径五十厘米。

 

  小鼓高三点五厘米,直径三十厘米,室内外分别使用。忘说一点,鼓上坠八个铜钱。象征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老郭唱过:驴皮鼓,柳木圈,锛的坎刨的圆。

 

  横三竖四八根弦,(不是七根吗,也可能中间那根大的也算。)还有那乾坎艮……八个大铜钱。鼓槌一般用兽腿骨,比如山羊腿。敲击时可敲鼓边,鼓心,鼓面。

 

  有的族蒙鼓皮是蟒皮,有的是兽皮,满族用驴皮等。而辽西太平鼓就起源于文王鼓。
 


  早在商周时期,殷纣王荒淫无道,周文王、周武王先后起兵讨伐,文王的手下制作了一面小鼓,打仗时敲起来咚咚作响,很鼓舞士气,人民称之为文王鼓。

 

  到周武王时,文王鼓仍在军中,人们发现用手击打不如用木棍击打,于是武王命人选来木棍稍作修削系上红缨,到行军作战时鼓声更响,士气大为提高,于是称之为武王鞭。

 

  文王鼓配上武王鞭一响,天下太平,流传下来,便成为了今天的太平鼓。

 

  太平鼓流传到明清时代,成为民间用以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古代农村妇女在正月不能出门,在家里又忌针,闷得慌就拿起太平鼓在家里敲打起来,继而发展到左邻右舍。几家的妇女聚集在一家院子里,玩起太平鼓。

 

  发展到近代,太平鼓这种表演形式盛行。每年一进腊月,各村就开始打太平鼓,一直打到旧历二月初一止。因为旧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为了不惊动龙,求得一年的好收成,所以到二月初一息鼓。

 

  太平鼓表演自如,人数不限。两人打叫拜鼓,亦称滚元宵,三人打叫三赛花,四人打叫四面斗,八人的叫八面风,更多人的叫刮旋风。

 

  太平鼓的表演以快、转为主要手段。快,指鼓点打得快;转,指一边大鼓身体一边旋转。在太平鼓兴盛的地区,不会打太平鼓或是太平鼓打得不好的姑娘,嫁人都受影响。

 

  太平鼓既然是民间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太平鼓敲打起来鼓点简单,节奏明快,语汇清晰。
 


  如“萝卜萝卜根儿,白菜白菜心儿,雪白的袜子挑三针儿”,“低头低头龙,抬头抬头凤,金瓜月斧朝天镫”,既表现了普通农家妇女的喜悦心情,也反映她们不甘心自己低下的地位而努力抗争的心态。

 

  反映普通农家生活的,如“捞干饭,择豆角,弹棉花,烙大饼,嗑芝麻”,再现了火热生活。“东八张,西八张,满屋贴得亮堂堂”,这种喜悦之情呼之欲出。

 

  太平鼓就是根据这些民谣来编排鼓点,熟悉太平鼓鼓点的人必先熟悉民谣。有些民谣还表现的是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如“走锦州,过义州,八仙过海宁远州”,“兴城的牌楼,锦州的塔,钢屯的狮子一对俩”等等。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