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突然变外向怎么回事 两种性格的差异有什么

|2017-08-21 10:46:41

  性格内向的人突然变的外向了,要么是已经下定决定改变自己,要就是因为某些事情受了刺激。

 

  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不是很容易的事,本来性格内向的人突然变得外向了,那么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在别人面前可能表现的很不一样,但是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变成原来的那个自己。
 


 

  很多人都不喜欢外向的性格,其实现在的人都很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性格,人都是有多面性的,那么内向和外向的差异在哪里呢?

 

  外向:倾向于人际交往,热情、爱说话、充满自信、喜欢交友。

 

  在社交聚会中感到快乐。大都愿意与他人共处而不是独处。在其他人面前精力充沛,而在独处时变得平淡或感到无聊。更愿意与别人交谈而不是独自思考。等等。

 

  内向:倾向于安静的、低调的、深思熟虑的,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他们在独自的活动中感到快乐,比如阅读、写作、绘画、编程,等等。典型内向的人大都愿意独处而不是与他人共处。习惯在一个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更愿意独自思考而不是与别人交谈。等等。

 

  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外向的人倾向于广度。

 

  他们喜欢了解很多事物,对很多领域都抱有热情,喜欢交很多朋友(但也许都不够知心),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积累尽可能广泛的经验。
 


 

  内向的人则倾向于拓展某一方面的深度。

 

  他们同样会对许多领域和事物抱有兴趣,但与外向的人不同,他们大多不会浅尝辄止,而是会深入钻研下去。他们的朋友不多,多数人跟他们只是点头之交,但他们会对朋友交心。

 

  对他们而言,太多的经验会造成压力。

 

  对刺激的反应

 

  外向的人喜欢体验各种不同的刺激,并对刺激有较高的适应值和较高的恢复水平。

 

  也就是说,他们乐于接受刺激,并且对刺激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内向的人内心活动水平较高,对他们而言,任何进入大脑的刺激,都会引起紧张水平的迅速升高(相对于外向的人),引起「刺激过多」的不舒服感受。
 


 

  精力的来源

 

  这是重点。

 

  外向的人会从外部世界获得精力。

 

  对他们而言,聚会、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获得精力的方式。而当他们独处时,亦即切断了他们的精力来源,很快就会感到精力耗尽和无聊疲倦。

 

  内向的人,则是自己制造精力。

 

  对他们而言,聚会、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在花费他们的精力。他们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恢复精力。

 

  所以有些人跟别人在一起时很容易疲倦,自个儿待着反而神采奕奕,就是这样。但是,内向的人绝非都安静、低调、不善言谈,当他们精力充沛时,他可以跟你聊上几个小时,眉飞色舞。

 

  同样,外向的人也绝非一定开朗活泼。当他精力耗尽时,同样会一蹶不振。

 

  关键只在于精力的水平,以及恢复精力的方式。

 

  大部分人都觉得内向的性格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但是其实相比较来说,性格内向的人反而更有优势。

 

  内向者当然有自己的优势。有一个理论是说,内向者之所以内向,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类型更加敏感,因此,外在信息较少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舒适,而刺激过度的环境会让引发神经的信息过载,让他们焦虑。

 

  相反,外向者的神经比较大,需要更多更强烈的外界刺激才能让他们觉得舒适。内向者的神经更敏感,这让他们对细微之处有更多觉察。敏感有时候会造成麻烦,但有时候也很有用。

 

  比如,内向者更容易因为一些微小的响动干扰睡眠,但如果深夜大家都熟睡时宿舍着火了,外向的人就会欠内向的人一条人命了。内向者对美更敏感,他们更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很多人成了文学家、艺术家。

 

  人际关系上,内向的人更容易对别人产生怜悯和同情——这是助人的基础,内向的人也更容易为自己的过错感到内疚和自责——这是道德的基础。此外,因为容易焦虑,内向的人更会为事情做提前准备——如果他们还没有被焦虑压垮的话。

 

  所以内向的人也可能更靠谱。鸵鸟派就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自身优势的沙堆里,对社会要求视而不见。鸵鸟派觉得,社会的要求那是社会的偏见,既然内向的人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不安心做个内向的人呢?

来源: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