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三刻是什么时辰?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午时三刻这一时间词,尤其是在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之中是比较常见的。那么,通过本文让我们一起看看午时三刻是什么时辰。
关于午时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古代时辰的划分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古代人如何看时间
中国古代有日晷(gui,第三声)、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些计时器。
我国古代,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的方法或工具。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
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除了以上的计时方法之外,我国古代人们还用“沙漏”、“火计时”、“烛光计时”等方法来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