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与石鼓文来源,我国最早的石鼓的发现实在初唐时期,石鼓的发现同时也是石鼓文的现世之时,历经千年之后的石鼓文虽残破严重,但是我国的重要国家宝藏。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
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
石鼓来自大秦帝国,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物”。公元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
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石鼓的意义不在风水,而是身份的象征,封建社会中衙门门口会放置大鼓,权贵门口则有权利放置石鼓,石鼓上的图案又有很多对身份的区分,普通老百姓只能放门枕石,所以石鼓代表了非富即贵的意义。
元大德年间,国子学教授虞集在淤泥草丛中发现被遗弃的十面石鼓,将石鼓移到国子学大成门内的石坛上,设置铁栅栏进行保护,此时鼓上只存386字,十面石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文仅存310余字。
石鼓文书体属大篆体系,又称籀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它对汉字体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使之布局更加优雅端庄,自然质朴,方正匀称,舒展大方。
石鼓文十分注重文字结体的立体效果和线条的笔意意识,结字上下左右,高低疏密,错落奇逸,曲尽变化。笔力气象森严,壮可扛鼎,圆润凝重,开小篆之先河。
这十面好像来自天外的圆鼓,今人对它的文字和形体依然有许多解不开的谜。石鼓文的书法艺术,为后来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石鼓文书体属大篆体系,又称籀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它对汉字体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使之布局更加优雅端庄,自然质朴,方正匀称,舒展大方。
石鼓文十分注重文字结体的立体效果和线条的笔意意识,结字上下左右,高低疏密,错落奇逸,曲尽变化。笔力气象森严,壮可扛鼎,圆润凝重,开小篆之先河。
石鼓文的内容记述秦国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不过具体是哪位国君还没有定论,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
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