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生不给自己家人打点滴 病不治己旁观者清

|2017-12-07 13:13:08

  医生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平时有个小感冒之类的,医生都会打个点滴之类的。只不过,医生似乎从来不给自己的家人打点滴,这又是啥情况?

 

  中医自古就有‘病不治己,旁观者清’的说法,晚清名医叶天士就是这个说法的一个支持者。叶天士认为医生在给自家人看病时,避免不了一种情绪上的影响。
 


 

  尤其中医,完全是靠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等来诊断,自家人给自家人看病,难免感到紧张、着急,甚至怀疑,对大夫来说,下药必定会犹豫,所以叶天士不主张大夫给自家人看病。

 

  也不是不能,现实中有很多治疗自己亲友的例子,只不过需要比较强大的内心罢了。

 

  成语「情深意重」是指感情深,用意就重,用意一重,执着就多,思虑就多,关心则乱。怕给自己、家人吃错药或者效果不到位,如果是别的医生,只需按方吃药就行。

 

  很多医生自以为水平高,对自己身体的一些症状毫不在意,总觉得再等等也不迟,结果把病耽误了。更奇怪的是,很多医生都死在自己最擅长的病种上。
 


 

  回到最初的话题:医生该不该给自己或是亲友治病?

 

  如果你有一颗强大而不失理性的医者之心的话,可以。否则,还是找其他医生吧,你的关心会成为一种负担。

 

  不光如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许多的医生都拿自己当例子,亲自诊疗。

 

  秉医自卫、爱身自奉的自诊疗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道家(道教)本质上就是“爱身自奉”的宗教,自不必说。

 

  儒、医诸家,也不乏其身体力行者。比起刘禹锡、陆游两位儒士来说,医家由于其身份,则更便于自诊疗。
 


 

  东汉末年杰出医家、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自序》 中即有通医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之语,

 

  提出留神医药、精究方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自我“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种明确的自诊疗思想,出自“医圣”之口,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实际上,在后世医家中,也多有自诊疗的例子。

来源: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