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北伐 执着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无奈

|2017-12-09 10:23:56

  看《三国演义》,后期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是三国末年的转折点,很多人说,正是因为诸葛亮的数次北伐,耗空了蜀国的全部根基,为后来蜀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从这个角度上看,诸葛亮是有责任的。但事实当真是如此吗?
 


 

  其实仔细品读当时三国的格局和人物,你会发现,诸葛亮之所以数次北伐,是其无奈,也必然的一个选择。

 

  在解读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个论调:纵然诸葛亮不北伐,蜀国也是会灭亡的,为何?我们下面一一论证。

 

  一、敌我悬殊

 

  从当时的疆域分布来看,古代十三州中,魏晋得其九,蜀地只益州而已。疆域辽阔所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士兵的基数、物资的储存量,甚至是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的涌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诸葛亮是聪明人,他自然明白这一点,他在时,或许可保蜀地二三十年无恙,可他死后呢?蜀地将不能敌魏晋,兵不及魏晋众,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被覆灭。

 

  所以,诸葛亮必须趁着魏晋当时还处在动荡时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若天命在我,战势顺利,纵然不能完全覆灭魏晋,能够抢下足够多的地盘,也多多少少能将蜀地的国运延续更久,故而,诸葛亮北伐,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壮志未酬

 

  如果说第一条是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公心”,那这壮志未酬,就是诸葛亮的私心了。三顾茅庐也好,隆中对也罢,诸葛亮和刘备之间是有一个共同信念的,那就是恢复汉土。刘备相当皇帝,诸葛亮想施展抱负,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诸葛亮是感恩于刘备的,所以他于公于私,是想提刘备完成一统大业的。

 

  称诸葛亮为天纵之才不为过吧?这样一个天资之人,你让其疲于内政,偏居一隅,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有抱负,他想要施展才华,而北伐,就是其最佳的选择。

 

  所以,从诸葛亮本人来讲,北伐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君昏臣暗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这个幼主什么德行,读过三国的都知道,诸葛亮自然也知道,一个顽主劣君而已。我诸葛亮没死之时,尚还能让蜀地正常运转,可如果我诸葛亮死了呢?以刘禅的德行,蜀地会被折腾成什么样子?诸葛亮不敢想。
 


 

  虽然诸葛亮给刘禅留下了许多肱股之臣,但这些大臣,有几个能够比肩孔明?又有几人,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威望能够压住刘禅?这一点,诸葛亮也不敢想。

 

  再说臣子,蜀地后期,诸葛亮潜心内政多载,被称为事必躬亲。表面上说是诸葛亮能干,侧面来讲,岂不是也反应出蜀地无人?如果有非常得力的助手或者接班人,诸葛亮必然不会如此。

 

  君上不给力,臣子不给力,内忧外乱,这是什么?这就是亡国之相啊。趁着自己还处在当世的一流位置,能为蜀地多博一点,是一点吧。

 

  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北伐,亦是必然的选择。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北伐,有着自己的私心,同样的,诸葛亮也看清了形式,在敌我差距随着时间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他并不看好蜀地的未来,自己死后,蜀地终究是会灭亡的,这样有愧于先帝的嘱托,而在这种死局的情况下,自己倒不如主动出击,或许在自己的运筹帷幄之下,尚能出现转机。

 

  只可惜,天命难违,老天并没有给诸葛亮机会,魏晋出了个司马懿,彻底摧毁了诸葛亮的所有希望。

来源:秀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