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自出土以来,就成为我国考古发现史上的一个国宝级文物,对于越王勾践剑的前世今生,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它的问世,有着怎样的典故或者故事?
我们来看看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吧:
春秋时期,吴国先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负辱在吴,卧薪尝胆,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一面选送绝代佳人西施给吴王,施美人计;一方面富国强兵,暗自铸造精良兵器,特意挑选了当时最好的工匠郑勤铸造。
郑勤和他的儿子郑刚用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锻铸出一对雌雄剑。郑勤刻好“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个字后,便对儿子说:“我明日早朝将雌剑献给越王。此去必然凶多吉少,你赶快带着这把雄剑,连夜投奔楚国去吧。”父子俩抱头痛哭,洒泪而别。
翌日早期,郑勤献剑给越王,初试锋芒,削铁如泥。因担心郑勤再造出同样的好剑,越王果然将郑勤斩首,并通缉全国捉拿郑刚。郑刚感到身佩宝剑容易暴露,便将其埋藏在雁荡山中,然后乔装打扮成一渔女,逃到楚国。
郑刚把随父亲学到的冶炼手艺精心传授给楚人,使楚国的冶炼水平迅速提高,与越不相上下,所以被楚王封为冶炼吏。后来,楚王率军讨伐越国,很快攻破越都。越王用那把雌剑自刎而死。楚王获得此剑后本想留作自用,但又觉得它不是吉利之物,便赏给了一位立了战功的武官。后来这位武官病亡,此剑就成了他的殉葬品。
郑刚定居楚国后,怕再引起杀身之祸,至死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世,更闭口不谈铸造雌雄剑之事。那柄被埋藏在雁荡山中的雄剑也一直下落不明。现在,那把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雌剑,终被人们从江陵的一座楚墓中发掘出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
越王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经郭沫若辨读,属于以卧薪尝胆名留史册的越王勾践。其千年不锈,华美装饰,似乎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地方。
越王勾践剑,本属于越王勾践,越国地处太湖沿岸,距离出土地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还有1000多公里,望山一号楚墓墓主人“召滑”是以悼为氏的楚国贵族,是楚悼王的曾孙。
越地兵器出现楚地墓葬,目前有三种看法:一,可能是楚怀王灭越国的功臣“邵滑”灭越后作为战利品而得到;二,楚越关系曾很密切,楚昭王曾娶勾践的女儿为妃,此剑作为陪嫁流入楚国;三,春秋末年晋联吴以抗楚,楚联越以图吴,互相报聘,故吴物入晋,越器出土于楚都。
我倾向于认为越王剑属于战利品。理由是,第一,江陵望山楚墓是公元前331年的,楚灭越是公元前332年,时间对的上;第二,如果是作为嫁妆,勾践应该铸造其他兵器或者礼品,而非把精心制作给自己用的随身器物赠送,即使是作为嫁妆,应该是出现在勾践女儿的墓里或者楚昭王墓中,而不是出现在楚国大臣墓中,难道楚王妃和召滑有一腿子关系?第三,如果是确定联盟关系,那么,春秋战国为确定联盟关系稳固,流行的做法是互换人质,比如秦就把子楚送到了邯郸作为人质。作为收缴的战利品,这个是最好的解释。
古剑何以千年不锈
越王勾践青铜剑,寒光逼人,坚韧而锋利,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铸剑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为何如此锋利?又为何能千年不锈?这一直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等原因,人们不可能对越王勾践剑进行取样测定。1977年,为迎接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中央决定拍摄一部名为《古剑》的科教片,以反映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拍摄中,当年第一次用越王勾践剑划纸,竟然一次就划破了二十几层纸,可见该剑至今仍锋利无比。
那么,它是如何铸造与防锈的?为了解开这个谜底,经时任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批准,摄制组决定将越王勾践青铜剑送到复旦大学作科学检测。科学家们利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技术,对越王勾践青铜剑进行无损伤的测定与研究后,发现了越王勾践青铜剑的配方成分。
数据显示,这把宝剑的青铜合金主要是由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十分重要的是,越王勾践剑的剑脊含铜较多,这就使得剑的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含锡量高,不但增加了宝剑的硬度,也使得宝剑异常锋利。虽然是同一把宝剑,可是剑的不同部位却有着不同金属配比,这要求金属器物在铸造的过程中,必须分两次浇铸才能使器物复合成一体,专业术语称之为“复合金属工艺”,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实在令人惊叹。
复合剑的脊部含铜较多,因此呈现出黄色;刃部含锡较多,因此泛出白色。在阳光下,剑脊和剑刃闪烁着不同的两种光芒,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也被称为“两色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