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投汨罗江 还原历史中的那个大诗人

|2018-02-09 16:23:30

  提到屈原,可能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端午节,是粽子,但这个“创造了端午节”的大诗人,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道,屈原为啥要自杀,为什么要投汨罗江,今天,我们来说一说。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可自己在冰冷的江水中悼念着已故的君王,也不愿随世人在世俗的大海里浮沉,这就是我们伟大的诗人兼政治家屈原

 

  有人说他为国而死。当时的秦国特别强大,楚国的都城被秦拿下后。屈原感到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个对楚国有着深情眷恋的人来说,屈原不想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家灭亡,因此投身自尽。

 

  也有人说,屈原性格耿直,为救顷襄王而死。传说怀王死后,楚国变的不堪一击,而那时候的秦国经常对楚国进行侵犯,终于攻占了郢都。倾襄王在被秦国追杀的过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罗江附近的屈原,想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扳回一局,重振楚国。然而秦军得知倾襄王的想法后追随而来,屈原为力保倾襄王,便与他交换衣服当着秦军的面跳下汨罗江,襄王获救。
 


 

  也有人说,屈原为想要完美而死。屈原性格刚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残忍的。屈原发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楚怀王这样君王的带领和无能却攻于心计不为民政的同事们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业。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为百姓做出业绩的同事,而赤裸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扇醒,终于投江。

 

  提到屈原,人们第一个浮现脑海的关联就是《离骚》。《离骚》的文学水平极其出色,在赞扬《史记》时周树人先生曾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离骚》的地位。

 

  作为诗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开启了文学著名于世的大门,在他之后涌现的文学家、著作才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而屈原作为政治家是失败的,空有一身抱负满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他曾经在楚国得到过楚怀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风唤雨,但是他的文人气质又显得与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终落得被罢免流放的惨淡局面。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创做的诗句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怀。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文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来源:秀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