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太子建在宋,伍子胥奔宋,因宋国内乱,与太子一起奔郑。奈何太子为了和晋国联合谋取郑国的意图被郑国君知晓而被杀,子胥又奔吴国,过陈国到昭关。
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
对于伍子胥的评价其实后世评价有两个极端,一说他是隐忍的君子,认为其“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褒其为千古孝子,为报家仇投吴灭楚。
伍子胥隐忍君子的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一说他是卖国贼子,贬之“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伍子胥卖国贼的说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伍子胥既然是楚国人,就应该为楚国效力,投靠别国为别人卖力,最终还带领着别国的军队,攻入自己母国的国都,身为曾经的大楚臣子,却做出鞭尸自己国君的大不敬之举。
当然也有人反驳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当时的东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国家名义上只能算是东周的附属之国。
当时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频繁的,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各国,希冀能搏出一个大好前程。
伍子胥为了吴国效力,那么他就是吴国的子民。帮助自己的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不是卖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