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时也有人称之为“地狱”、“集中营”、“高考工厂”。在网络上,毛中的学生多被称为“高考工厂”生产出来的“考试机器”。
原因三:高考已经成为了毛坦厂镇的支柱产业。
该镇常住居民仅5000多人,学校师生和陪读家长,则有近3万人。当地人称,“全镇的人都在为学校服务”,镇上为了保证考生专心应考,禁止一切娱乐产业,“有污染、噪音的项目都不让上”。
原因四:学费收入上亿
据粗略估算,毛坦厂中学这家“高考工厂”,仅学费一项,收入就在1亿元以上。有学生家长称,将孩子送入高考工厂“加工”,一年要花费8万元左右。
那么这些加上附带的经济效益,该镇高考产业的总产值保守估计应不低于10亿元——“高考工厂”之称可谓实至名归。
考虑到当地地处偏远,学校对考生的严格管理,诸如教室宿舍均没有充电插座,宿舍教室电源由学校统一控制等等。
显然强制考生专注学业而“与世隔绝”,以及考生学习、生活的高度集中,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故而撇开情感色彩,称之为高考“集中营”,只是客观描述。
媒体和网民对于毛坦厂中学的热议,其倾向性大体可以归为三种。
第一种是批判派,认为毛坦厂中学是一种“炼狱”般的存在,是应试教育弊端的集中体现。极端者还将其妖魔化,认为这种学校的存在简直是万恶不赦,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
第二种是支持派,认为毛坦厂中学承载了许多学子的梦想,是改变底层学子人生境况的最大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高考同样持乐观态度,认为高考是人生宝贵的经历,也是中国社会目前最公平的制度。
第三种是中间派,认为纯粹的批判是毫无意义的,“旁者自清”才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