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观园里的那些女孩子们才“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甚至她们打扮得多么漂亮,连曹雪芹这个大手笔“一时也道不尽”了。
二是准备了花神上路的交通工具。“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这一句表明,要么花神不是一个,要么是因为路途遥远,花神或坐轿,或骑马回归的。
三是仪式隆重。”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这一句表明,送花神可不是随便活动一下就行的。那得用“绫锦纱罗”做成好多“千旄旌幢”,并且每树每花都要系上才行的,所以,才会“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由此可见送花神的热闹场景。而著名的《黛玉葬花》就是在上演在芒种的这一天。
芒种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是反映物候的节令。《孝经纬》云:“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夏至。曰芒种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
意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故名芒种。此节气与花神有关,既有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也有芒种节饯行花神,送其归位。
芒种过后,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所以人们要祭送花神,为花神饯行,感激花神给人间带来的美丽和呵护。由此,民间留下了在芒种日送花神的风俗。
芒种送花神祭祀仪式
在明、清曾流行着芒种送花神的习俗。在明清时期,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要迎花神,而到芒种时,已经是农历五月。
这个时期已经过了花开时期,群芳摇落,百花凋零,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花神饯行,以示感激花神给人类带来的美。于是,民间有了与迎花神对应的节日送花神。
不过这个习俗已经不存在了,现代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送花神是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不过,这种习俗主要流传于花农和文人墨客,距离生活较远,主要是文人一种附庸风雅的文化趣味。
对于普通老百姓,这一时间人们最关注的是农业生产,而且由于农忙人们也没有时间从事民俗生活,因此,芒种送花神的习俗不复存在,也没有其他的民俗。因此,芒种成为一个重要却没有相应习俗的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