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大熊猫的食物营养低劣,不能有过多的能量贮存。为了保存能量,必须控制能量消耗过大的活动。因此,它喜欢在平缓的地方行走,避免爬坡。平时也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活动,利用气味、声音等传递信息,相互之间并不直接接触。
大熊猫除吃竹子外,也吃一些杂草等其他植物,但吃进的量极少。此外,它也并非真正的“和尚”,遇到机会,也要开一次“荤”,恢复一下其祖先的本性。
例如在它的栖息地内分布着一种害鼠,名叫竹鼠,俗称“竹溜子”,专吃箭竹的地下根,使箭竹枯死。但它的肉却是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正象当地的一句俗话中所说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溜”。
大熊猫有一套巧妙的办法来对付竹鼠,一旦闻到它的气味,或者发现其踪迹,很快就能找到它的洞穴,然后便用嘴向洞里喷气,并用前爪使劲拍打,迫使竹鼠慌忙出逃,大熊猫则乘机一跃而上,用前爪按住,撕去鼠皮,尽食其肉。
如果竹鼠不出洞,大熊猫就会来个挖洞抄家,直到将其捕获。大熊猫虽然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它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
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
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科研人员发现,大熊猫的消化道粗短而又简单,没有一般食草动物细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或发达的盲肠。
此外,在大熊猫的基因序列于2009年公布之后,他们还发现大熊猫消化道内缺乏一些帮助食草动物消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它们是纤维性植物饮食的主要成分)的酶。
这让科研人员感到非常困惑,缺乏这些必要条件的大熊猫是如何消化竹子的呢?
科研人员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5000多个核糖体RNA序列,最终在大熊猫体内发现了多种消化道微生物,而且和一些食草动物体内的微生物非常类似。这些都有助于动物消化体内的纤维素,而且其中有了7种是熊猫消化道内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