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阁老制度:
唐朝实行“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基本上所有的朝廷文件都由中书省起草。
正因如此,唐太宗下令:凡是涉及军国大事的文件,必须先由中书省的五个中书舍人写出草案并署名,然后才送交中书令和中书侍郎,被称为“五花判事”。
于是中书省的日常工作基本是由中书舍人负责的,而不是中书令。因为经常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所以中书舍人的权力日益加重。
由于唐朝中书省也被称为“阁台”或者“凤阁(武则天起的名字)”,因此资历较深的中书舍人也就称为“阁老”。
随着政事堂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中书省与门下省基本形成了合署办公,因此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资深属官在唐朝中后期都被称为“阁老”。
但是直到唐朝灭亡,只有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资深属官才被称为“阁老”,而没有用于称呼宰相。
到了五代和宋朝时,宰相才开始被称为“阁老”。明朝正式建立“内阁制”以后,“阁老”才彻底成为内阁大学士(实际宰相)的专用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