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后来理发师不再兼职给人放血了,但是门口立根三色柱儿的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
把它做成灯箱、三色条纹,从静态进化成动态之类的举动,你都可以看做是对前人的致敬。
现在也有把红白蓝简化成黑白两色的做法,大体含义还是没变。所以旋转灯柱并不是为了晃到你头晕,方便Tony老师忽悠你办卡。它也充斥着历史的沧桑啊……
我们现在所称的理发师、美容师,美发师,古时候称作待诏、剃工、镊工,俗呼为理发匠、剃头匠、整容匠等。
理发与美容从远古就已产生了,传说伏羲时就已开始椎髻,不再散发。在发式上汉族已区别于少数民族的披发、断发、或编发,直到清兵入关以前。
古人挽发为髻,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诗经沸⊙欧采绿》写女子采绿,想到丈夫要回来了,“予发曲局,薄言归沫”。意思是说,我的头发卷曲蓬松,快回家沫栉洗梳。
在我国,理发绝对是一门技术活。要想当一名好理发师,必须拜师学艺。旧时,学徒至少要学三年以上,方可出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能看到理发师的精湛技艺,有些比文艺表演还精彩、刺激。
有一位老师傅,在剃头过程中,可以把剃刀扔向空中一米多高,又稳稳接住,绝不会失手。他还会放血、捶背、挖耳、按摩、点穴、推拿,实际上就是半个中医。
他捶背拍肩时的那个拍打声,富有节奏和韵律,听着都是一种享受。只可惜,这样的技艺大多都失传了。时下的理发店,没几家会有这些传统服务项目了。
但时尚的技艺日渐兴盛。洗、吹、理、烫、焗和盘头、化妆、美容已成为多数理发店的主打项目。与时俱进是社会潮流,但是发展不要忘了继承。一些实用的理发传统技艺,丢掉着实可惜。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祖辈们后人留下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