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发现,我国古代很多典故或者词语中都带有“三”字,并且用起来相当的顺口。其实这跟“三”的含义有很大关联,古人对“三”真的是异常的钟爱。
“三”这个数字似乎与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三苏、三袁、“事不过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打祝家庄”等,三的踪影似乎无处不在。
为什么这么钟情于“三”这个数字呢?这还得从三的内涵说起,《周易》中数字“三”作为卦爻三画,上、中、下三画,分别代表着天、地、人。
这便是“三”的最初含义,其含义是包含天地万物的一切。同时在《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之由来,均是一生二、二生三演变而来。 “三”生万物,也即是说数字“三”是一个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由此三这个数字的不断深化于日常生活礼仪之上,日常生活中的“礼”数,有很多,诸如结婚要三拜方算礼成、敬酒需“三巡”、古代打仗礼让有“退避三舍”,以退为进;做事讲究“三思而行”等等。这无不深刻说明数字“三”的重要性在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而人们熟知的“三秦”、“三晋”就是一个代表。“三秦”之说源于秦末。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先是立刘邦为汉王,后又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管辖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