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代皇帝列表年号 唐朝是被谁灭亡的呢

|2016-07-20 12:04:14

 

  废帝李裕(?~905),900年—901年在位昭宗光华元年(898)十一月,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到了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后被朱温杀害。

 

  哀帝李柷(892年~908年),904年—907年在位,共3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907年被废。908年被朱温毒死,时年17岁,谥号:昭宣光烈哀孝皇帝,葬于温陵(今山东省定陶县)。

 

  唐朝的覆灭

 

  由盛转衰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动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安史之乱中“安”、“史”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将领,又都是唐朝的节度使。

 

  诸侯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是因为参与平叛的各位将领,几乎都被唐朝政府授以节度使之名,并在内地广泛建立大军区,使节度使制度得以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实行,这就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此外,参与叛乱的大部分将领、士兵依然存在,他们虽然投降了,但割据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朝廷没有力量消灭他们,就只能安抚他们,期望他们能改过自新。在各藩镇中,有一部分能够服从中央指挥,但相当数量的藩镇存在不同程度的割据,其中平卢、成德、魏博三镇的割据性最强,被称为“河朔三镇”。在这些藩镇中,节度使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而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还经常爆发战争,使国家处于长期战乱之中。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唐朝中央也只能听之任之,通过仅有的几个直接控制区域,艰难维持“大唐帝国”的统治。

 

  农民起义

 

  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时期,连年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赋役,于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

 

  起义爆发于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黄巢先后起义,后协同作战,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河南、湖北一带。不久,王、黄又分兵作战。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其众投奔黄巢,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此时,黄巢决定东攻洛阳,而唐朝派来大军,打消了黄巢的计划。之后,黄巢率军转战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发展、壮大农民起义军。广明元年(880年)7月,黄巢利用淮南节度使高骈与中央相猜忌并畏惧起义军的形势,迅速北渡长江,于同年11月占领东都洛阳,12月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

 

  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叛变投降的朱温,成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将内侍省数百名宦官全部杀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专权局面结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了。

来源:趣历史

打开互动页面,查看精彩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