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版本。第一个,相比第一个版本,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在朝地上扔东西时,扔的是“中黄素诏”(《资治通鉴》),而不是“中版令”(《汉晋春秋》);第二个,也是先见了郭太后,而后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拔剑升辇”(《资治通鉴》),然后才是率领人出发;第三个,与第一版本基本相同,只不过记载成济刺死曹髦用的武器是戈,而不是刀刃。
第三个版本。第一个,原因更为详细,多了曹髦“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魏氏春秋》),因下雨无法实现计划,才有了召集臣子商议这个举动,后面内容与第一个版本一致;第二个,除多了“时暴雨雷霆,晦冥”(《魏氏春秋》)这个天气记载外,其他与第一个版本一致;第三个,只是殊死一搏前,多记载了曹髦说“放仗”(《魏末传》)这句话,其他一致。
经过比较三个版本,笔者认为,虽然在细节方面略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在宏观上进行把握。特别是,在曹髦讨伐司马氏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点,曹髦在进行行动前,去见了郭太后,并告诉了她一些事情。也许有人会说,那个“入白太后”(《汉晋春秋》《魏氏春秋》《资治通鉴》)的人难道就不可能是尚书王经吗?笔者的看法是不可能,理由有以下两点。
其一,从文章角度,前后文是互通的,前面是曹髦说的话,那么后文紧跟着的一般都是与其有关的;其二,史书无记载,最多只有“沈、业将出,呼王经。经不从,曰:‘吾子行矣!’(《晋诸公赞》)”这样的记载,无多余旁证可证明是尚书王经,而不是曹髦。第二点,郭太后在曹髦英勇就义后确实是诋毁了他,这一点在《汉晋春秋》、《魏氏春秋》、《资治通鉴》皆有记载。
那么,郭太后为何要落井下石诋毁曹髦呢?在这中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四点。
原因一,两人没有血缘关系。郭太后是“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三国志》),能有今日风光,都是靠熬日头熬出来的。曹髦是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与郭太后没有亲戚关系,所以郭太后不太在意他的死活。要不是当年“吾被皇太后征”(《三国志》),是轮不到曹髦当皇帝的。
原因二,在一定程度上,郭太后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个原因只是相对于而言,实际上并没有多严重,只是略微存在而已。在征讨诸葛诞时,司马昭“始挟太后及帝与俱行耳”(《三国志》)。这一点在《资治通鉴》上也有记载,“司马昭奉帝及太后讨诸葛诞”。郭氏名义上是太后,看似权力很大,实则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司马家族控制。
登录秀目号,与万千网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