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李泌很是厉害,而且是四朝元老,为南岳第钦赐的隐士,但是却不被后世人所记住。李泌在每次有新帝登基的时候就会被请出山,但是在功成名就的时候又会急流勇退,那么在历史上的李泌是怎么死的呢?为什么为何四次辅佐又四次转身归山呢?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京兆人。祖籍辽东襄平,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为南北朝西魏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南岳第钦赐的隐士。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
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唐肃宗即位灵武,召其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唐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德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卒,赠太子太傅。其子李繁撰有《邺侯家传》。
据悉,正常去世。李泌,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德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卒,赠太子太傅。
归隐离京
综合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李泌至少有四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第一次发生在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受到玄宗的重视,“令待诏翰林,仍东宫供奉”。然而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说李泌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省蕲春县)安置,而李泌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第二次大约发生于肃宗至德末、乾元初。自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旧唐书·李泌传》说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正是这种与皇上极为亲密的关系,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
登录秀目号,与万千网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