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文君为什么不用张仪 张仪昭文君的友谊令人敬佩不已

|2017-01-06 16:44:41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取楚国的黔中之地。恨透了将自己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楚怀王表示,只要能将张仪交出,一切悉听秦国尊便。张仪思忖万千,明白自己不过乃是一名在秦国毫无根基的客卿,此时不去,不但保不住性命,还要在朝堂上被群臣攻讧不忠不义,失去秦王的信任。于是他果断主动请求秦王应允,以自己五尺之躯,为秦国换地。

 

  果不其然,张仪一入楚国,就被打入天牢,然而他并不以自身安危为虑,原因就在魏国任相期间,早就以重金馈赠在楚国宫廷内编织了一张密集牢固的关系网,包括魏王宠臣靳尚与楚王宠姬郑袖在内。最终,在两人一内一外的劝说下,张仪不但没有被楚王押赴刑场,反而被隆重地礼送出境,

 

  轻松脱困、志得意满的张仪并没有急忙返秦,而是假道韩国,劝说韩王与秦结盟,既虚声恐吓,又旁征博引,晓以利害:“韩国地方险恶多山,所产五谷,不是豆子而是杂麦,国家口粮积存不够两年,现在军中的士兵不过二十万,秦国却有甲兵百余万。崤山以东的人要披上盔甲才可以参战,而秦国人个个赤膊便能上阵迎敌,左手提着人头,右手夹着俘虏。

 

  秦国用孟贲、乌获那些勇士们来进攻不肯臣服的弱国,正像在鸟蛋上压下千钧重石,无一可幸免……”惊恐的韩王立刻同意了张仪的建议,决定与秦国修好。

 

  张仪返秦后,鉴于他凭借自己远胜百万甲兵的三寸之舌,游说得六国合纵之势冰消瓦解,秦惠文王列土分茅,赐他六邑之地,以及武信君的爵位。张仪受命再次出使齐、赵、燕三国,以滔滔雄辩说得三国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卷甲束兵,与秦国结盟。

 

  然而,正当志得意满的张仪准备返回秦国复命时,传来了惠文王突然驾崩、武王即位的晴天霹雳。张仪冷静地得出判断,鉴于新王与自己素来不睦,而自己的显赫地位已遭朝中同僚长期侧目,如果再贪恋权位返秦,恐怕就要重蹈商鞅的覆辙,于是主动请求入魏。武王也落得顺水推舟,为张仪备革车三十乘,隆重送其出境。

 

  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后,卒于自己的故土。与他同时代,叱咤风云的纵横游士与客卿,吴起、商鞅、庞涓、苏秦,大多在荣誉的巅峰后遭遇飞来横祸,客死他乡,他能够荣归故里,寿终正寝,实则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虽然后人如扬雄,斥责张仪、苏秦、公孙衍等人的纵横游说为“诈术”,然而他们在乱世中独步政治舞台、纵横捭阖的事迹,却是战国历史上最闪耀的一幕。

 

  与张仪同时代的孟子弟子景春曾形容张仪之游说效力宏大,到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他的连横之术,奠定了秦帝国之后半个世纪的外交策略,也成为秦帝国霸业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说:“惠文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张仪和昭文君的友谊

 

  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路过东周。有一个门客告诉周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个有才干的士人,将要向西到秦国去游说,希望君王对他能以礼相待。”昭文君接见了张仪,对他说:“听说您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但您西去游说,难道就一定能为秦王所知道吗?您要是得不到知遇,请看在我的面上回到这里来。

 

  我的国家虽然小,我愿与您共同治理这个国家。”张仪一再退让,面北连拜了两拜。张仪走时,昭文君又去送行,并资助旅费。张仪到了秦国,在那儿呆了一段时间,秦惠王很喜欢他,任命他为相国。张仪在天下所受的恩德,没有比在昭王文君那里所受的更大了。

 

  周是个只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但是张仪尊重它超过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他让秦惠王以昭文君为师。秦国在逢泽盟会诸侯的时候,秦王让魏王作周昭文君的御手,让韩王当周昭文君车右,昭文君的名号至今没有被忘掉,这都是靠的张仪的力量啊!

 

  昭文君招贤张仪不成,却送而资之,这是何等的知遇之恩!古人的气度实在让人钦佩!

来源:搜狐

打开互动页面,查看精彩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