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奢望每个家长都有如杨沛宜父母那样的定力和清醒。那个和林妙可生活在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小女孩,据说刻苦读书升入某重点中学,安静地成长。难就难在这里,安静并不等于安逸,刻苦也并不等于粗暴,掺杂了功利杂念,就难免会用力过猛,从此走上另一条人生“捷径”。
某种程度上,马不停蹄学奥数学英语,和挤破脑袋进剧组争角色,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都是更能趋近“成功”的游戏规则而已。只不过,林妙可走的这条路相对另一条有些“非主流”,因而也更容易引起广泛争议。
急功近利的是林妙可的父母,但更是我们这个社会。在一个非成功即失败的社会,在一个对“后进生”缺乏包容的社会,在一个以“身价百亿、迎娶白富美,从此登上人生巅峰”为“成功”主要(甚至唯一)评价标准的社会,试问,有多少人敢冒着让孩子成为社会评价里“泯然众人”的风险,退出这样的游戏呢?
是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抗着这一条成功学的逻辑与规则,是有越来越多元的社会评价体系在萌芽,但只要这场价值观的pk还未能战出我们期待的结果,超越功利的教育关怀就必然稀缺,置身于其中的每个孩子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就还要继续承受这种有些窒息的成长束缚。
以个体的力量来对抗正在运行中的整个社会机器,终究不太现实,但在现实的提点和警示面前,作为父母的也并不是不能有所为。纵使社会功利,但你对ta的关怀,或许可以超越那么一点。ta不是谁用来实现自身梦想或证明自己价值的工具,ta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