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屈原死之前就有了? 思美人带你涨姿势

|2017-04-30 09:42:14

  《思美人》在播出之前小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这部剧的剧情到底讲的是什么,播出以后小编才发现竟然讲的是伟大诗人屈原的一生,只是这部剧小编在看的时候,有很多的地方表示有点不懂,特别是第一集中,屈氏两兄弟说要举行什么端午大典。WHAT?端午节在屈原死之前就有了吗?小编为此特地查了资料。

 

  《思美人》讲述的是战国中期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马可饰)的传奇一生。在首播剧情中可见,屈原与莫愁女(张馨予饰)的相识相恋,源于莫愁女与屈原梦中山鬼有同样的容颜,秦楚两国的交锋与楚国朝堂的内斗也初露端倪,楚国后宫群妃争艳背后的国仇家恨亦是复杂万分。易烊千玺扮演的少年屈原在首集里出场时间不多,网友点评称:“扮相俊得很。”
 


 

  对于《思美人》之前也没了解过,没想到开播之后发现是屈原相关的电视剧,不过在剧中出现了一个细节让我有点弄不太清楚,就是屈原年轻的时候剧中就已经在过端午节了。

 

  这是怎么回事,在我的印象当中,端午节可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来的,剧中怎么在屈原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端午节这个节日了呢?

 

  端午节的真正由来

 

  提起端午节,人们最易想起的就是赛龙舟、吃粽子,怀念屈原。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中国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节”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屈原投江之前的端午节是纪念谁的?

 

  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

 

  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剧中人物受到观众的质疑

 

  除了端午节,剧中所涉及的部分历史细节遭到观众质疑。“历史人物肆意插队是怎么回事?”“嬴驷的朝堂之上赫然出现范雎!”对此,《思美人》总制片人、总编剧梁振华通过微博表示:“若干历史问题,比如端午始于何时、屈原为何不叫芈原 、楚怀王究竟如何定位、郑袖南后是否一人、楚国服饰为何如此华丽等等,《楚国八百年》历史总顾问、楚国文化研究大家刘玉堂先生会择时一一进行回复。”

 

  编剧辉子则在回应观众关于“范雎和张仪不可能同在秦国为官”的质疑时表示,“其一,范的出生时间不详;其二,不能排除其和张仪同朝为官的可能性;其三,历史剧毕竟还是艺术创作,对于无法证伪的历史细节,不必过多在意。大家严谨的历史考据,让我们感动。如果剧中果有讹误之处,观众们及时指出,也是对我们的帮助,对楚文化的发扬也大有裨益。我们虚心接受一切意见。”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