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讲述,自己在上海出生,一直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7岁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父亲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命令她每天不许多照镜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此外,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董卿稍微能识字了,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还要求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让董卿从小就抱怨不已。
有时天没亮,爸爸就把还在梦乡的董卿从床上提了起来,让她到家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一千米,“那时候学生出早操,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
董卿说,有时候她抖小机灵,下楼以后就找个门洞躲着,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再喘着气跑回家,假装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跑完了”。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董卿说,那时候,爸爸在当地报社当副总编,一到放假就给他的朋友打电话,“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不要钱。”
对方也不好意思收免费工,说那就一天给一块钱吧,打工两个月董卿拿到六十块钱。她讲起一段最为辛酸的经历,“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十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