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芳华》上映首日,一睹该片的芳容。影院里人很多,孩子却很少,少了分吵闹,多了些许宁静,这倒也符合《芳华》这部电影的气质,平平淡淡中,回味着曾经逝去的年华。
冯小刚真的老了,他也开始怀旧了,只是他的青春记忆不在校园,而是文工团。
《芳华》最初的背景,设定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特意翻看了冯小刚的生辰,1958年3月出生于北京。电影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线:1976年时,冯小刚18岁;1979时,冯小刚21岁,正是青春年少时,而那几年,冯小刚就在文工团。
不可否认,《芳华》就是冯小刚自己的“致青春”,他用这样一部电影,去缅怀自己的青春,同时也用这样一部电影,去探寻埋藏在心底的时代记忆。
冯小刚不愧是电影大师,他拍出来的“怀春”电影,也和他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用一句话去形容《芳华》与其他青春题材作品的不同,我会说:《芳华》少了些你侬我侬的腻歪,多了些轰轰烈烈的时代印记。
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七十年代是大事频发的年代,身处在文工团的年轻人们,他们的命运和这个时代时刻捆绑。
作为个人,他们性格迥异,刘峰善良,何小萍自卑,萧穗子纯真,他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可当时代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永远都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她们只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叫文工团。这个时代不会给她们展现个人魅力的机会,除非,你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就如同何小萍,当自卑的她,突然受到了尊重,她会被打个措手不及,神经错乱。她习惯了被这个时代所支配,她也习惯了自卑,一旦这样的生活被打破,她反而失去了方向,这种被时代所束缚的灵魂,一旦被释放,就会变成“孤魂野鬼”,茫然无措。
一直到文工团的最后一次慰问演出,看着台上昔日战友的舞姿,再到院子中何小萍的独舞,她才彻彻底底的从这个时代脱离了出来,何小萍的独舞,宣告着一个属于集体的时代,落下了帷幕。
至此,文工团宣布解散,所有人醉倒在食堂之中,萧穗子的旁白中说,她们扎心的疼。这种疼,是被文工团抛弃,被集体所抛弃,被一个时代所抛弃的疼。纵然她们都为自己找好了未来的出路,但这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她们单纯、无知的芳华青春,彻底消失。
当刘峰被推翻在地,郝淑雯的那一句国骂,是对坏人的不忿,又何尝不是对那个抛弃她们的时代的一种痛诉。
但那个属于集体的时代,属于她们最美芳华的年代,无论郝淑雯如何痛诉,它都已经过去了,那些直至最后还待在文工团里的萧穗子、郝淑雯、林丁丁,都是被抛弃的人,所以她们痛,她们恨。
而在独舞中醒来的何小萍,以及在战争中失去战友的刘峰,要比她们明白的更早,属于集体的时代,终究会被遗弃,他们两,并没有被那个时代放弃,而是选择了主动放弃那个时代。
正如同电影最后的旁白,在所有人中,只有何小萍和刘峰过的最舒心,也最安然,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而冯小刚选择以萧穗子的视角作为旁白,可能在他的心里,对于那个年代,仍然心有不甘吧。
正所谓“芳华已逝,岁月静好。”时间总能在无声无息间带走你最璀璨的年华,哪怕它曾经绚丽多彩,亦或者千疮百孔;青春虽会跟随时间流逝,但却溜进了心底,在不经意间,触动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