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创作技巧上沉淀后的一种回归。给予音乐构建听觉上的场景,由情绪随意进出。偶尔一两句主观视角的抒情,讨好自己。
词作者唐映枫说,与《浓烟下》的表达不同,《儿时》是一首典型的校园民谣,写作气质上一脉相承,通过不同的人声演绎,散落于我不同的生活节点。这首歌晚了两年,但搁现在出来又是恰好。
提及儿时,每个人都迅速陷入娓娓而谈中,这些场景也的确轻易可以击中每个人的内心。
70后回忆起儿时,说起“弹珠、陀螺”滔滔不绝,80后在评论中感慨“再也没有老爷爷推着自行车卖的棒冰和汽水了”,90后说“儿时的记忆就是五点半的动画城六点的大风车”。
而汪峰早在《存在》音乐记录片中就曾提及自己的“儿时”,1974年偶然的机会下,汪峰被父母发现音乐天赋随即开始接触音乐,同年开始练习小提琴,直至198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历时15载,对于汪峰来说,童年的确只有小提琴。
汪峰母亲也曾在纪录片中回忆“小提琴训练可以枯燥到什么程度呢?光是托琴和拉空弦就需要练习整整三个月”,汪峰也曾自己回忆“也曾像所有逃避训练的小孩子一样想尽各种办法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