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把陈奕迅说哭了 罗大佑在乐坛的地位有多高

|2016-04-25 11:36:33


 

  吴清圣是这样评价罗大佑的:“他独立创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替华语流行歌曲在主题的拓展,旋律编曲的经验,以及整体制作概念上都树立了全新的标杆,成为无数后辈急欲追寻超越的典范;几十年来在音乐形态和内容诉求上不停地扩张,也使他的影响层面更加复杂,如果没有罗大佑,这几十年来乐坛会冷清、失色许多.....”。

 

  用寥寥数语来涵盖罗这四十年来的创作显然是很困难的,用罗大佑自己的话说:“做音乐数十载,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通俗和严肃,我这一路跌跌撞撞走的好辛苦”。在此,我想用几个阶段来回顾罗大佑的近40年的音乐历程和对华语流行乐坛所产生的革命性的影响。

 

  一、学生时代的罗大佑(1974-1979)

 

  我想首先大家对60’s-70’s的台湾乐坛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此之前,华语乐坛还没有形成气候(大陆还处在*河蟹*时期,台湾地区也大都以翻唱一些西文歌曲和台语歌曲为主),70年代得益于杨玄和陈达等一批有责任的年轻音乐人带动的新民歌运动,这直接刺激了国语歌曲和校园歌曲的昌盛。

 

  草地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抱着吉它轻声弹唱,成为七十年代末台湾校园中的一个缩影。《橄榄树》、《兰花草》都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歌曲,包括蔡琴、李宗盛都是通过校园歌曲和民歌比赛孕育出来的。出生于1954年的罗大佑就是在这个时代进入的大学校园,其实他早在1972年的中学阶就担任过洛克斯乐队的键盘手,在台南的一些餐厅进行驻唱。

 

  进入医科大后他第一次尝试了音乐创作,为电影《闪亮的日子》做主题曲和插曲,《童年》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罗大佑后来回忆说《童年》的填词工作极具艰辛,每个字都要精打细磨:池塘、蝴蝶、知了、蜻蜓、秋千、零食、漫画、隔壁班的女孩,他用以上这些极具画面感和代入感的词组和配乐历时三年完成了这个日后被几代歌手翻唱的经典歌曲。

 

  但值得一说的是,医科大学生时代罗大佑在音乐还处在摸索和酝酿阶段,但在此之后,罗大佑真正影响华语流行音乐意思形态发展的革命马上就要到来了。

来源:秀目综合

打开互动页面,查看精彩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