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里约奥运开赛以来,坊间舆论中充斥着“宽容”的字眼。宽容,成了政治正确,成了言必称希腊式的东西,成了我们“大国崛起”、“强国心态”的标配,乃至成了我们幸福感的源泉。
首先应该承认,若干年来,举国体制之下所掀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揽金狂潮,的确对“金牌崇拜”和“锦标主义”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祛魅效应,国人对金牌不再像以往那样如饥似渴,相应的,也不再对运动员充满了冷酷的苛求和责难。继而,这种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投射到运动员身上,终于产生了傅园惠这样直面内心真实的洪荒少女。
但我们真的变宽容了吗?
事实上,当体育渐渐摆脱“国家话语”的辖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国家荣耀”、“集体认同”、“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并且慢慢回归到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本真释放层面,体育本来就承载不起的“神性”宣告瓦解,其“娱乐性”“世俗性”得以确立。
体育世俗化时代,最大的特质即是,民众越来越不在乎金牌和锦标,他们的注意力实现了世俗化游离,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只是没时间和没心情关心这些。换言之,我们所谓的“宽容”,本质上只是“ I DON‘T CARE ”,在很多民众那里,永远有比电视上的狂欢更重要的事情,哪怕只是吃一只苹果。
“地球另外一边的比赛,跟我有什么关系?”——曾将民众与奥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情感或者意识形态力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漠不关心、嘻嘻哈哈、虚假关注和起哄参与。
登录秀目号,与万千网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