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口碑两极化评价有哪些走向 有多少人看懂了电影

|2016-11-16 14:52:37


 

  摘抄了两段专业人士的点评:张大海(《大众电影》执行主编):充斥着面部特写的电影,几乎每个人都顶着红鼻头以及泛着血丝的面颊和眼睛。120帧,4k让一切都纤毫毕见,但这种“真实”更像一种显微镜式的真实,它确实剔除了电影特有的质地。

 

  电影的故事有解读的空间,但这次作为主要噱头的技术并非那么令人惊艳。如果不是想突出这种技术的运用,李安原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加醇熟。

 

  现在,有些东西被稀释掉了。 李东然(原《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看的是120帧/4K/3D,非常好的浸入体验,球场会场,空间感逼真,感觉又到了美国,看得出导演从新技术角度对镜头语言颇多思考,从人物表情到肉搏战争,没有超级大场面却切肤感十足。

 

  当然也可能因为技术太新了,些许一些不足够顺畅的剪辑点,或许整个古典主义的视觉缝合机制到了需要修改的时候。故事层面仍旧是不失手的李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命题,命题虽不新鲜,但层层递进(那个穆斯林家庭里的小孩的眼神印象好深…),不乏思辨,却也温暖(正确)。

 

  这部影片讲了什么呢?这其实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发生时间不过持续几天,背景也就是美国的一个普通城市。不过在一切都很日常的情况下,导演把镜头聚焦到一群在伊拉克战场上立了功的士兵,尤其是技术兵比利·林恩上。

 

  这样这就是不平常的故事了,大众不了解的一群人的生活。于是影片主要围绕比利,并以他的眼所见到的世界展开了。

来源:搜狐

打开互动页面,查看精彩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