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心理学“安全感”的定义来衡量,其实,多数人所说的缺乏“安全感”,并不真的是自己的生理或心理健康受到了侵害,而只不过是不愿走出心理上的舒适区。
许多人追求的“安全感”,其实是一个温柔的陷阱。选择所谓“安全感”,就意味着害怕变化,不愿改变;不愿改变,就意味着贪图安逸;贪图安逸,就意味着放弃奋斗、放弃梦想。假若进而把安全感寄托在他人身上,那便是更糟糕一步——这意味着你还要放弃独立和自由。
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安全的,不安全才是永恒。一个人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沧海之一粟。人行于世,如舟行于海,此时的风平浪静,或许隐藏着彼时的风波乍起,如果枕楫而眠,必将有覆舟之虞。
实际上,时时萦绕心头的不安全感,才是人们不懈奋斗、追求真理,让文明得以延续的永恒动力。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如此。假如人人都依赖安全感,或许离毁灭就不远了。
既然安全感是一种感觉,而感觉常常是与过去的经历、记忆、潜意识挂钩,和我们对自我的建构有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明见到的是毫无威胁的绳子,却一下子就焦虑害怕起来,那是因为,被蛇咬过的记忆一下子就被勾了出来。而有的人在看到绳子的时候,还会激动地“哭爹喊娘”,那是因为爹娘是其重要他人。
在心理学范围内,安全感被定义为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者心理的相应的危险或者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事件时的有力和无力感,主要表现为对确定性和可控性程度大小的判断。
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有没有安全感,就看你觉得自己有没有危险,面对危机和风险你是无力还击还是成竹在胸,你是否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有谱的、可以把握的。有安全感的人就像钢铁侠,有钱有技术有盔甲,谁来了也不怕;没有安全感的人就像大森林里被狼群环绕的小兔子,比如云婕,觉得自己母子二人很弱小,周围很危险,同时经济实力的缺乏也让她对未来感到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