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死文人孔融 他究竟缘何得罪了曹操

|2017-03-25 10:47:40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孔融看到曹操奸雄诡诈,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的议论,怕其阻抗自己的大业。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写信故意挑拨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对。

 

  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古代社会没有媒体,当时的社会舆论就是被孔融这样的名士所掌握,而孔融质疑"孝"的存在意义,对社会产生了很负面的影响。

 

  建安元年,孔融结识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祢衡,上书给曹操称道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忠果正直,志怀霜雪"。但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很有才华的建安作家,终于因为性格狂傲,不容于当世,而过早地招致了杀身之祸。祢衡的死,无疑是预示了孔融命运的结局。

 

  在汉末,社会动荡不堪,作为一个有着相当背景和威望的学者,孔融的社会地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专家",他的一言一行关系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他拿了高薪不去做与"和谐"相关的社会工作,而乱发言论,是很不应该的。何况有的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你不为社会做好事也罢了,那也不能教唆人们去做不孝的事情。

 

  终于,曹操说:文举,我忍了你许久了。可是你飞扬跋扈,摇唇鼓舌,不看到本相的主流,傍依朝政,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虽为圣人之后,却牵强附会,不失检点,今虽杀你,并不冤枉你吧。其实孔融自己也知道,自己只是死于语言不检点。

 

  曹操是个唯才是举的人,在用人之际,本来对于一个人的品行不是太看重的,只是孔融议论朝政的时候,身后跟着一大帮人,这些人为孔融马首是瞻,因此在与袁绍官渡之战前,就曾经散布过投降派的论调,所以曹操诛杀孔融还是为了争取孔融后面那一批人,至少是敲山震虎,希望他们不要做出过激的行为,否则格杀勿论。

 

  当然这些人不知道,曹操会把孔融的名声搞得如此臭,你看他不忠不孝,而且狂悖不堪,如此国家岂能容下。孔融被杀的时候,九岁的儿子和八岁的女儿正在下棋,别人劝他们赶快跑,可是大孩子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就在那里坐着等着曹军来杀。孔融听说后感慨道:正是孔融的好孩子,然后泪如雨下。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