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
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此外,诸葛亮或许有大汉情节和儒教信仰,厌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曹操位高权重,雄才大略远胜刘备,曹操有一统天下的大局观,而刘备没有,起码资源不充,信心不足,故求才若渴,逢事必问亮,亮找到了人生价值!刘备人品(或称脾气)相对要好一些,显然刘备这个地方,给诸葛亮发挥的市场空间远大于曹操处。
诸葛亮只想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曹营里没有。曹操帐下早已人才济济,竞争必定激烈,还须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若真的投靠了曹操,多半会沦为一个二流谋士,其地位或在荀彧之下。至于说“曹操疑心大”,多少有点扯,自古帝王谁不疑心?
曹操的“多疑”是儒教主导中国人“忠君爱国”思维模式下,被历代王朝及其御用墨客放大了的结果。须知:“贬曹颂刘”是近2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旋律。试问:孔明之才能否与郭嘉之才相媲美?郭嘉不死,孔明能否在三国时代顺利施展拳脚也是个疑问!
诸葛亮是个事业心很重的人,虽无篡位野心,不等于没有私心,他的《出师表》明确表态:“天下三分”已成定局,他的“任务”就是为刘皇叔谋得一隅江山,就是说他这一代人很难完成中国的统一。此外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东汉成规,征辟本州本郡的大族做掾属。这种地方政权和世家大族的合作秩序,在东汉末年的纷乱后遭到扰坏。琅琊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堂兄弟)分仕于三家,便因乱世而宗族子弟流离。还有一例,颍川荀氏避乱冀州,仕于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