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有骨气,却又消极的人。陶渊明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辞官隐居,而不像其他贪婪的官员只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地攀高枝,形成黑暗的朝野形势,从这一方面看,陶渊明是值得学习的,有骨气的;而从另一方面看,他知道官场的黑暗,从没想过要改变,也没想过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知尽快脱身,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消极地躲避一切。从这一方面看,陶渊明是自私的,消极的。但尽管如此,他带给后人的仍是典型的“骨气模范”形象,供后人敬仰。
回到家的陶渊明生活是非常贫困的,常常维持不了温饱,他在诗中写道“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虽然穷,仍不改其田园之乐,在这个时期,他的田园诗作非常丰富,还创造了中国田园诗的新形式。到了他的晚年时,生活更为贫困了。
收成好一点时,还能维持“欢言酌春酒,摘我田中蔬”的自给自足生活,遇到天灾时就麻烦了,为了借贷,他都受过别人的侮辱,有的说他有官不做,装文人风骨,饿死活该。每到这个时候,都是朋友们接济他。文学家颜延年有一次来看他,看到陶赊酒宴客就很难过,临走时留下二万钱给陶作酒资。
虽然穷并不改陶之高尚节操。又一年,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去看陶渊明,当时正值“旧谷既没,新谷未登”的青黄不接的季节,陶家已数日不见炊烟了。檀道济进屋后看到陶渊明饿得都起不了床了,就劝陶出来做官,可陶坐起来说,我陶潜不敢自诩为圣贤,但我的志向在田园不在朝廷。
檀道济见话不投机就告辞而去,临走时就赠送了很多粮食和酒肉给陶渊明。可因为陶不齿檀道济的为人,坚决拒收。他说,宁可挨饿,也不吃嗟来之食。到元嘉四年(427)的秋天,在贫困和饥饿中,陶渊明病倒了,他自知时日不多了,为自己写了《挽歌诗》,诗中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以平静的心情迎接死亡的到来。
他还写了一篇《自祭文》,肯定自己归隐田园,过艰苦自励生活的道路。同年11月,他离开了人间,享年63岁。陶渊明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一篇《桃花源记》给无数的人带来了无限的向往。生活在浮躁社会,为官场所累,为生活所难的人们,又有几个不把桃花源头作为自己的理想生活所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