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几次 这几个朝代惨遭命运捉弄

|2017-08-05 10:40:57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由于在沙湾将黄河水堵塞,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从而舒缓了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于黄河南岸的故道被全被堵塞,这样黄河水便全部的从徐、郊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进海。到了隆庆六年(1572年),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这样就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此后,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6、清咸丰铜瓦厢改道

 

  历经金、元、明和清代前期,黄河夺淮入海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已显着抬高。明清三代都极力挽河趋向东南,从黄海入口,决口泛滥就多在今豫东、鲁西南和苏、皖两省的北部,使这里的地形普遍淤高。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到二十日全河全部决堤。铜瓦厢决口后,肆意的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穿过了运河,流入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治理黄河,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夺淮入海的历史。

 

  附:黄河7次著名的改道具体年表

 

  第一次:公元前602年沧州入渤海,自然原因为主。

 

  第二次:公元11年经滨县,利津入渤海,自然和人为原因都有。

 

  第三次:公元1048年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自然原因为主。

 

  第四次:公元1194年经清江口,云梯关入海,自然和人为原因都有。

 

  第五次:公元1494年经淮河入海,自然和人为原因都有。

 

  第六次:公元1855年经利津入渤海,自然和人为原因都有。

 

  第七次:公元1938年经淮河入海,人为原因。

来源:今日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