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和马洛是什么关系 马洛的一生也堪称传奇

|2017-09-08 14:45:51

  写下过“曾经爱过的人,哪个不是一见钟情”(Who ever loved that loved not at first sight?)这一名句的马洛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毕业于剑桥大学,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

 

  这位在剑桥时期就以“大学才子”闻名的作家写过《迦太基女王狄多》、《浮士德博士》、《帖木儿大帝》等剧本,还翻译过奥维德的诗歌。

 

  1593年,他涉嫌卷入一场政治阴谋而被暗杀于伦敦郊外的一家酒馆。许多研究伊丽莎白时代文学的学者都认为,如果在那一年死去的是莎士比亚而不是马洛的话,那么,当时最伟大的剧作家称号一定会当之无愧地落在马洛头上。

 

  参照莎士比亚的创作年表来看,在马洛被暗杀之前,他只是一个受大众欢迎的通俗喜剧作家,最好的作品也不过是《亨利六世》、《维洛那二绅士》。

 

  马洛被刺的同一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发表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而像《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这样闪烁着人文主义色彩的杰作,都是其后的作品。

 

  正是这一点引起了美国文艺批评家加尔文.霍夫曼(Calvin Hoffman)的怀疑,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提出,马洛其实并未死于那场暗杀,而是由一个乞丐充当了替死鬼。

 

  在那之后,马洛隐姓埋名,托庇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特务机关负责人、现代间谍活动的创始人弗兰西斯.华兴汉(Francis Walsingham)公爵之下。

 

  此后他继续写作,而作品则经由与莎士比亚相熟的华兴汉公爵之堂弟转交给莎士比亚,并以莎士比亚的名义上演。

 

  霍夫曼指出,《哈姆莱特》和《奥赛罗》从文风上看,几乎可以确定为马洛的作品。为了支持自己在《谋杀那个后来成为莎士比亚的人》(The Murder of the Man Who Was “Shakespeare”)一书中的论点,霍夫曼四处搜寻证据。

来源: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