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到了今天,仍有不少西方人会在日常生活和正式场合与出版物中使用邮政式拼音来拼写中国地名。而诸如“Peking University”和“Tsingtao Beer”这种 1949 年前就已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和认知的“约定俗成”式拼法,则也被保留了。
1906 年,当时已经足够“国际化”了的大清帝国,为了改善外文中国地名拼法各异的情况、统一中国地名拼写,在上海召开了“帝国邮电联席会议”。
在这个会议上,清政府决定参照之前英国人为汉语设计的拼音(即所谓“威妥玛拼音”Wade-Giles),加以改造,确定了中国地名的外文标准拼法,即“邮政式拼音”。
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之前,我国的地名、人名、商标等译成英法德等使用拉丁字母的外文时,广泛使用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Wade)于19世纪后期创制的拼写中文的一套拼音方案,叫做“威妥玛式拼音”。
这套拼音的本意是为西方人服务的,用于中文译音是很不准确的。例如汉语的声母d、t、ch、ch分别拼成t、t‘、zh、ch’,但在实际应用时,右上角表示送气的那个符号往往被丢掉,因此“东、通”不分,“张、常”混淆,反正外国人只求个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