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由来已久,都知道它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但你知道粽子是谁发明的吗?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关于粽子最早的传说,是源自于大禹,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禹在带领部分民众治水过程中,所到之处常有许多民众夹道欢迎,有送煮熟的鸡鸭蛋,有送水果的,还有民众捧着煮熟的粮食。
他们知道若遇大雨,治水队伍根本就无法在野外生火煮饭吃了,所以除水果外都是熟食,由于熟食都用钵和碗装着,一来捷带起来容易破碎,二来当时民众也不富有,这些陶器也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