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可用一块布包裹着,但饭用布包裹着容易水分蒸发完,所以大禹随手摘下一些较大的树叶和草绳将食物包裹起来,绑在腰上,这样一来,在劳动过程中,肚子饿时随时可以从腰上摘下使用,极其方便(这就是世界上的首枚粽子)。
大禹治水历时十多年,每到端午前雨季时,大家都自觉的将煮熟的饭包裹在树叶里送给大禹的治水队伍,从此一些出远门的人也开始使用这方法了。
慢慢的演变成为今天的粽子。后来大家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每到端午大家就包粽子来纪念他。
而关于粽子最被人熟知的传说则和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