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1 11:56:06 历史
第十四回在“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处,庚辰本有眉批曰:“……奇甚,妙甚!”“奇”在何处?“妙”在何处?书中还写道:“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花簇簇官去官来。”所谓“花簇簇官去官来”是指穿官服来吊唁者非常之多,而且这四十九日天天都如此。但是官服是不能随便穿的,只有正式场合才答应。贾珍只不过是个三品爵威烈将军,为什么这些官员纷纷来为一个爵位并不高的官员的儿媳妇穿着官服进行祭吊?
为秦可卿送丧的还有公侯伯子男各级贵族成员,东西南北四路王爷都有祭棚,秦可卿丧事的规格为何如此之高?秦氏丧仪原定七七四十九日后才送葬,但到“五七正五日”时就发丧了,原因何在?为什么北静王身穿孝服亲来为秦可卿送葬?
笑着笑着,问题也来了,刘姥姥莫不就是大一个甲子(60岁)的袭人么?刘姥姥莫不也爱着宝玉么?很有可能!在曹雪芹笔下,爱情是不受年龄和距离局限的,假如宝钗早出生几年,而且有与雨村两回首的机会,也是要双双飞的,如“钗于奁内待时飞”。无奈婚姻不同于爱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种机缘,刘姥姥虽然与袭人灵肉相通,但年纪不饶人,且袭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就像娇杏抢在宝钗之前一样。
这两出幽默剧的另一个作用是揭示袭人与宝玉关系的本质和发展状况。本质是刘姥姥进荣国府打抽丰,袭人也是为了钱财而诱惑、依就宝玉;发展情况是,袭人初始是为了解决宝玉的性饥渴,刘姥姥是为了解决儿孙们的肚饥渴,行为还算合理、“不越礼”,但到第四十回,宝玉与袭人的性爱就已经变得很滥情了,如同刘姥姥醉酒了一样,上吐下泻,熏得满屋“酒屁臭气”。好在之后宝玉和刘姥姥都省悟到了这一点,刘姥姥前八十回再没进过荣国府,宝玉对袭人也由密转疏了,他决意重新寻找自己梦中的可卿,直到第六十二回——香菱与袭人互换石榴裙——宝玉的性爱倾向正式转移。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宝钗的丘比特之箭也转而射向了宝玉的功名版贾环,贾环后来中了进士;袭人射向了宝玉的财富版蒋玉菡,蒋玉菡后来有钱有田。但愿袭人60年后还能有兴致像刘姥姥似地,倚酒卖醉再次钻进某个小宝玉的鸳鸯帐,不为钱财,只为旧爱重温……
二、村姥姥不是信口开河是预言,茗玉抽柴隐喻妙玉日后火烧贾府
刘姥姥的确是袭人一类人,其气性为偏邪偏假,遵循先礼→利→义,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贾雨村和薛宝钗是先哄→利→负义)。我们都知道,刘姥姥后来知恩图报,冒险收留了落难的巧姐,与板儿结亲,应“七巧板”。
正因为刘姥姥与贾雨村有共同的贫贱出身和偏假气性,所以也被称为村姥姥——第三十九回回目:“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但读者需要寻根问底的是,此回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为什么回目偏偏只提这个信口拈来的抽柴故事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个“村”字不仅是乡村、野话之意,还通“谶”。小说开篇提出的“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一方面是指整部小说运用了大量借语谶言,另一方面是指贾雨村、刘姥姥等村人说的话都具有预谶性,日后将兑现。个中原理是假世捧假人,假世应假话。
其次,小说为了说明村姥姥所言并非信口开河,还插叙了一个现场应验的情节,如刘姥姥说:“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庄上的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刚说到这里,丫鬟就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失火),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忙乱了一阵之后,宝玉又问:“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说:“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插曲便是提醒读者刘姥姥的话非常重要。
那么,雪里抽柴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预意呢?在宝玉的追问下,刘姥姥又讲到:“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是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的像,派了人烧香播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他时常变了人出来各村庄店道上闲逛。我才说这抽柴火的就是他了。我们村庄上的人还商议着要打了这塑像,平了庙呢。”
直觉可以判断,这个茗玉必是暗喻妙玉!尽管故事里的茗玉是十七八岁早亡,妙玉是父母早亡,但妙玉也是因为“自小多病”,“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结果与茗玉殊途同归,都进了庙,成了“庙玉”。“茗玉”则可理解为名字中有玉。身在庙中,又有玉字,就只能是妙玉了。另外,既然妙玉讨厌刘姥姥,刘姥姥这种大老粗想必也看不懂看不惯妙玉这类人,从她前文附和当地人骂茗玉是精,要砸像平庙即可知,都是源于“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如果说刘姥姥和袭人是天友,刘姥姥和妙玉便是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