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为何不荐陆贄,而荐窦参?为何窦参上场就拆陆贄的台,这其中的意味还是很值得思考的。我想最后一条原因,还应该与这位司马光推崇的儒家人物陆贄有关。陆贄因为直言进谏,大大惹恼了德宗,尤其是陆贄上书极言德宗宠信的权臣裴延龄的奸妄时,言辞激烈,入骨三分,虽过千年,尤觉其杀伐之气。
然而这样的进谏不但没有达到效果,反而是德宗愈加宠信延龄,最后陆贄竟至被贬为忠州别驾。这时朝中以谏议大夫阳城为首开始了拯救行动,守延英门,极言裴延玲的奸佞,为陆贄开脱。这个阳城当年也是李泌举荐的。
正是因了这个关系,阳城在找了人誊写秘奏时,选中的正是李泌的儿子李繁,结果李繁把誊写的内容径直告诉了裴延龄,结果致使这次行动提前流产,最后陆贄卒于被贬任上。种种迹象表明,李泌不待见陆贄,我猜这不待见并不是政见的原因,而是因为性格,说到底还是信仰的差异。
在大儒秉笔的史家经典中,道家多以妖魔鬼祟地形象出场,炼金丹,求长生,捉鬼拿妖,蛊惑皇上,反正不干好事,可见儒家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道家那一套。那道家对于儒家的唧唧歪歪,动辄群殴,貌似正义,实则朋党的行为又做何感想呢?儒家的史书中不曾有记录。
大约从孔子做《春秋》开始,史书就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历史了,“喻褒贬,别善恶”成了史家的责任,确切的说是儒家的责任了,也正是因了儒家的这种行径,使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成了一家之言,既“顺儒则昌,逆儒则亡”。事过千年,李泌,你知道被后世所轻的原因了吧!
登录秀目号,与万千网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