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不缺郭敬明缺李安 冯小刚出席电影投资高峰论坛

|2016-10-22 09:43:02

 

  第二问:迎合还是逆流?导演怎么做?

 

  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完全不在潮流里面,当初和中军中磊商量这个电影,他们俩都是毫不犹豫的。我们一起做电影,有过几次这样的情况,《集结号》,《1942》,《我不是潘金莲》,这些都不是流行的题材。但是我们现在尝到了甜头,我们原来要在国庆档上,我们发现《我不是潘金莲》首先占了一个优势,它不是同质化的,不和任何一个题材撞车,我们是独树一帜的。在这上面我们有心理优势,选材上的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胆量,一种对市场的所谓远见。
 


 

  我希望电影的创作人员,能够更多的去想我能给大家一些什么,是过去没有的。今后的潮流会越来越快,所以必须不跟着潮流走,这是导演要做的。算计哪个更赚,这是制片人去想的。导演编剧就是要想和大家不一样的。

 

  束焕:我同意小刚导演说的,去引导观众,甚至冒犯观众,坚持自己的东西。

 

  何平:现在规律有点反了,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我觉得所有成功的经典电影,都是以它的独特性诞生,有一帮喜欢它的人,找到了它在市场上的出口,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我们好的电影并没有被用最好的方式推广到市场上,建立起观众的审美。现在的电影都在拉低观众的审美,就在死的边缘了。

 

  李杨:现在中国电影虽然票房很高,发展很快,但是确实到了一个关口。一方面逼得何平导演把自己作品的链接放在网上,另一方面所谓ip又蓬勃发展,甚至有电影大老板说不需要导演了。不管是多么高科技,李安的120帧还是张安的260帧,都离不开讲人的故事。世界怎么变,只要人来存在一天,就离不开人的故事。只有人的故事能打动观众,这才是真正的潮流,并不是几个鲜肉在那里站一站就可以。扎扎实实把我们中国故事讲好,这样才不会同质化。小刚导演拿了一个国际大奖,用一个讲中国的故事,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提醒我们要踏踏实实讲中国人的故事。

 

  第三问:迎合的是谁?观众到底是什么?

 

  陈国富:我们在考虑商业行为时,总是在假设观众,但是观众在哪呢?是谁呢?你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制片人,就真的掌握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吗?我们在开发项目的时候,总是不断地提到观众,说最近的观众有个什么取向,但是没有一个观众可以拿来参考。

来源:新浪

打开互动页面,查看精彩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