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片中比利的“英雄待遇”也让更多人感到共鸣:“生活不也是这样么? 很多人只是爱你的外表光鲜,却对你的生活一无所知,以各自的价值观来定义你,最后只能接受大多数人共同的定义,活成了他们心目中标准的样子。”还有观众从比利·林恩的经历中提炼出给年轻人的8条建议:“每个人都是一件容器,没有一个独立事件可以塑造你”“不要为了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无谓挣扎,时间真的很宝贵”等等,让人体会到李安导演对年轻人成长的关照。
借着英雄的故事,拍一部反英雄的电影,这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核心的初衷。看多了美国战争片,对那些电影宣扬的爱国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已经熟谙于心的观众来说,《中场战事》提供了一个反向的案例,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英雄只有平民,对战争的描述,也是只有伤害没有胜利。
《中场战事》在美国的口碑不好,纽约首映后烂番茄新鲜度为36%、评分为4.3,除了“格局小”“故事简单”的评价外,可能还和该片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带来了冒犯有关。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厌恶,来自于这场战争把他们拖进了泥淖当中无法自拔,但反对这场战争不等于否定英雄主义,更不等于承认民众也是推动战争成为既定事实的组成部分。
现在李安揭下了那层反思的面纱,对政客与民众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种一个都不放过的态度,以及打脸式的火辣程度,会让坐在影院里的诸多美国观众感到一种不适感从头弥漫到脚。
反对英雄主义,就是反对战争——李安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拍战争片,这是罕见的逻辑,但李安确实用简单的故事证实了这个逻辑的合理与真实性。还属于青少年的林恩犯了错,作为免除惩罚的交换,他在父亲的运作下进入了伊战部队。林恩成为英雄是快速而意外的,而李安帮助林恩剥下英雄外衣则是沉着而缓慢的。
在林恩回家、参加橄榄球比赛中场秀,以及战争现场回忆这三个场景间,李安不断转换镜头,把一名“英雄”的无奈与悲伤之路,呈现在银幕之上。
登录秀目号,与万千网友互动